中國品牌艱難戰

按中國現在正致力發展新質生產力,可是從本質說,亦是摸著石頭過河:以前改革開放早期,中國即已如是說,蓋在當時,風險大也;現在亦是風險大,尤其是說創新科技此一東西,到底市場反應如何,實未知之數也。

換言之那些創科產品能帶來多少附加價值,尚是很大疑問也。

月前有報導謂近年中國生產之車輛都以電動為主,而這類車之保險費,是竟堪比瑪莎拉蒂——歐洲一款豪華車也。那何也?並非中國車很值錢,而是電動車此一東西始終概念較新,到底未來會是龍還是蟲,沒人說得準也。對保險公司說,光是保值與否即已很大疑問:萬一電動車在普及過程中有何三長兩短,能說不災難性乎?

事實上很多歐洲之主流車廠,亦有推出全電動車,可是這些電動車之保值程度,同樣普遍受到質疑:尤其與傳統燃油車輛比,不處同一層次也。

現在中國又說要開拓低飛市場——意指利用無人機作載貨、載客用途。真能乎?到底實行過程中會遭遇什麼問題、缺點,迄今尚未能下定論——只能事後孔明也。

並非否定中國科研之價值:正常說是可以不斷改良、改進,惟需要者,時間也。這情形好比燃油車:由昔日彷若一堆爛鐵去到美輪美奐,幾代人之努力也。再不就如飛機:難不成飛機誕生之一刻,就像空中巴士般?總需經驗累積也。

所謂品牌者其基礎,時間之沉澱也——羅馬非一日所建成也。由一眾奢侈品牌以至平治、「波子」、法拉利等,皆如是也:消費者所信賴者,老字號也。

這才是中國製造之軟肋:很多時候倘要叫得起價,品牌形象,誠關鍵也。就算是日、韓與英語系,在此方面亦不夠號召力:倘是日、韓,自身文化缺底蘊也;而英語系則一向流於粗淺,且急功近利,寧可好金融重虛擬,堅決鄙夷製造業也。

中國方面固然不比日、韓、英語系好:倘現今急起直追,猶未晚也。而當局致力於打造新質生產力,論本質,許勝不許敗也:中國經濟能否更進一步,關鍵也。

因之哪怕中國需犧牲經濟增長率,難免也。

中國現在正致力發展新質生產力,可是從本質說,亦是摸著石頭過河:很多時候倘要叫得起價,品牌形象,誠關鍵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中國升級日本反感

產能過剩韓國最傷

與中國脫鈎需條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