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月, 2022的文章

普京欺負拜登

近月來烏克蘭與東歐之局勢,可謂殺氣騰騰,事關俄羅斯早於上月,已於烏國邊境部署軍隊,似有準備打仗之意。對此美國除擺出強硬姿態,看來不敢太大動作:比如安排美國人撤離烏克蘭,包括當地使館人員。 而歐盟則更不濟事:不但強硬不起來,只能向俄國談判,作些妥協也。歐盟甚至不過提供五千個頭盔予烏克蘭。這有何用也?杯水車薪耳。 那俄羅斯真會打乎?非也,擺個姿態而已:方便與美國談判也。明顯普京看死拜登色厲內荏,且缺乏籌碼,乃擺起架子來——欺負拜登撐不住也。而從拜登言論看來,左顧右忌也:大概怕重蹈覆轍也。什麼覆轍?阿富汗也、伊拉克也、敘利亞也。 總言之,俄國之部署,矛頭是指向美國也。 因之戰事最終不會點燃:樂觀些看,美、俄或會來個秘密協議。對俄方,倘對協議感滿意,乃鳴金收爐也;而對美國,則欲強硬已力不從心也。 此中關鍵在於美國根本金玉其外,敗絮其中:不少分析指出今天美國軍力,連一場戰事亦應付不來:倘在九一一之時,美軍尚能應付兩場半也。而緣何至此?多年東征西討,為禍端也:但凡打仗最吃錢糧,打阿富汗打伊拉克,再打敘利亞,花費共多少?何況近年美國政府一直負債纍纍,又沒如何休養生息,真欲起兵時,欲振乏力也。 如今美國面對俄國有個很大困難,那就是倘對俄強硬,不可避免要有求於中國——牽制一下俄國也;而繼續與中國作對,不是不可,不免要與俄羅斯作妥協——聯俄制中也。既反俄又反中有一惡劣後果,那就是迫使中、俄聯手——說中、俄會有些矛盾,惟在美國面前,中、俄間,總得相互妥協也。 換句話說,普京現今能擺架子,皆因中、美關係遲遲不見改善:當美國一味挖空心思反中國,相應必忽視俄國也。普京只要與中國適當維持關係,當可立於不敗之地。美國能拉攏那些,諸如英國、日本之類,走狗而已:幫不上大忙也。 那拜登會否與中國作些妥協?可能性不能排除,然中國有需要乎?有必要為美國造嫁衣乎?讓美國吃些苦果,才合符中國利益也。

控疫與中美恩怨

筆者曾言中國之所以積極控疫,是出於外交考慮:官方之盤算是只要控疫有成,可便於包裝自己,爭取更大外交空間。比如,拉攏一些落後之邦,諸如非洲小國,儘管在疫情中,她們並非重災區也。 然問題在於倘作如是辦須有一前提,那就是各國皆緊張疫情。可是有多少?即以英、美來說,寧可群體免疫也。哪怕有國家肯積極控疫,卻常遇示威抗議:無法爭取民心也。另一方面某些國家,人文環境、衛生條件皆不許可:非洲已是也。 如此一來中國提倡積極控疫,難免自說自話:聽者寥寥也。中國除在世衛組織獲得主導角色,整體事倍功半:沒誰附和中國也。中國越是強調自己控疫有成,反而招致反感:比如英、美、澳、加等英語系,即普遍對中國控疫,不屑一顧。中國與英語系彼此一如水火,不可免也。 近年中美關係遲遲不見好轉,儘管疫情不是根源,多少有催化效果也。 按中國彷似受孤立,追根究底還是文化差異:好比總不能要求世界各國人們,改用筷子吃飯。中國之一套即算在中國有效,不過符合國情而已:一套諸於其他國家,走樣也。從科學角度看,某一現象只要符合一些特定條件,即說得過去也:不能因非中國一套,即加以否定也。 於是演變之結果是,控疫淪為中美間爭端之引線:中國指責美國,而美國則鄙夷中國。比如中國見美國疫情陷泥沼,乃限制美國航班到中國;美國不滿之,則禁止中國航班抵美。如此招來中國報復,美國又還擊⋯⋯沒完沒止也。 又如接種疫苗,中國捐疫苗予非洲,美國詆譭中國說是疫苗外交。中國不滿,乃渲染美國疫情作還擊,接著美、中不斷開火⋯⋯一樣無窮無盡也。 一路持續下去,控疫已非單純科學問題:大國爭端導火線也。中國能退讓乎?為面子,不能也。而美國則會妥協乎?不見得也。 當然控疫僅中、美爭執之一小段:按中、美之矛盾本就由來有自,疫情前已如是。既如此,則疫情一過,中、美火拼繼續也。

中美貿易相互傷害

圖片
川建國在任時向中國加徵之關稅,至拜登上台,一直未有撤銷。最近拜登被問及何時會,拜登說未確定,理由是目前中國,從美國進口之商品不夠多也。 只是誰都清楚中國採購太少,關鍵不在中國,美國也:按美國本就缺乏發展製造業之土壤,鮮有工業產出。比如服裝,沒看頭也;福特汽車這些流於平庸,且太低端;波音飛機則有安全疑慮——安知有否貓膩哉?蘋果中國本是生產基地,沒美國製也。 歐洲起碼有平治、法拉利、空中巴士;日本則至少有數碼電子,可交易一下也。 當然好在美國土地遼闊,可大規模化耕作:農產品出口倒還可以也。然即使如此,小麥、大豆畢竟原材料性質,價格不高,且很多國家能提供——要種植並不難,對填補中美貿易之逆差,必不彰也。 因之怪責中國未能強人所難,誠失諸滑稽也:根本沒東西可買也。真要落手解決中美貿易逆差,原則上,減少中國輸美才是。辦得到乎?非不能也。 最主要在於中國之貨品對美國,並非無可替代:比如一大堆落後之邦,包括越、印,一樣加入供貨行列,何況這些落後之邦,成本更有優勢也。反之中國則隨著經濟大飛躍,成本廉價不再:對中國,繼續生產低價貨品輸美,吃力不討好也。 當川建國大加中國貨關稅時,恃者,正是美國不乏選擇:按正常,東家不選選西家也。一定要向中國買乎?不見得也。 按過去中國那些廉價品,除低價,質量之差路人皆見——競爭力薄弱也。對於很多國家,倘非低價,鬼才向中國下訂單;而對中國,亦要不斷犧牲自己成全出口加工——缺乏賺頭也。中國有必要繼續當冤大頭乎?代價太大矣。 對中國,發展一些像華為般企業,才有意思:實現質之飛躍也。而靠賺專利費對中國大多數廠家,夢寐以求也。 從中美關係看,中、美經貿根本不是互惠互利:中國白補貼美國也。如此關係繼續勉強維持,對中國抑或對美國,皆傷害也。 從中美關係看,中、美經貿根本不是互惠互利:中國白補貼美國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人類與自然之哲學

按趨勢看,疫情之發展似已非人為能克服:主要看病毒之演化。自去年以來病毒已出現幾個變種,而此幾個變種,所造成之殺傷力,皆遠差於原生病毒。原生病毒死亡率最差時,一直徘徊2%,本不算高;而最新之變種甚至0.1%。如此看來,越變越弱也。 這倒是合符生物適者生存之定律:本來病毒是寄生於人體才能生存,按理不該毒性太強——沒理由自絕於己也。好比老虎凶猛,動輒襲擊人類,終被人類撲殺,瀕臨絕種;反之其同類貓咪,性情較純,與人類好相處,反而被網開一面也。 說到此,不其然聯想到一點頗玄,那就是人,是否真是能夠勝天?倘人作為自然界一部分,能夠擺脫自然之束縛乎?近世以來人類科技突飛猛進,然到最後,始終有其局限。比如,人之壽命再延長,極少超過百歲者,蓋疾病此東西根據研究,能治療好者,僅一半也。 又如一些漫畫裡之所謂「竹蜻蜓」,現實中走得通乎?試想一條小小飛行物體,克服人體重量飛上天,不合常理也。 按中國之傳統思想,對待自然,一種是老子那套——順其自然也;另一種則是「人定勝天」,拚死都要克服自然——主要應付災荒也。剛巧美英俄歐等,對待自然一樣類似態度:順從或征服也。只是他們此兩種態度,主要是出於研究後,所作之結論也。 比如各種先進技術,其要旨皆在於克服自然,然其實質,還是藉自然規律辦到——順從自然也。基本力學是解釋力,而解釋之基礎,機械之原理也。 從對待自然之取態看,竊以為很難說哪個控疫作法對,哪個不對:倘像中國那種控疫,僅能在疫情爆發早期及時出手,才能取得成功。時機一過,白控也。美、英那種放任疫情之態度,好像殘忍,從科學角度,人體感染病毒總會產生抗體,及後尚可一了百了——群體免疫也。 即是說中國否定美、英之一套,主要是從情感之角度——不忍病者無數也;而批評中國控疫,從美、英一些評論看,基本是執行之難度——成本巨大,難以持久也。 然不論如何,克服自然始終談何容易:否則人類逾百歲者,遍地也。

控疫理想與現實

比較中、美兩國控疫,之所以中國成功,美國失敗,民情才是關鍵:按中國在整個控疫戰中,常不斷把一些控疫不力之官員革職,然美國,因疫情下台之官員,竟一個都無。以往美國官員因醜聞而辭職之例子,比比皆是,防疫失敗卻不見有:不是厚顏,沒民意之壓力也。 按其實不少國家並非不想控疫,而是說服不了國民:國民不願配合也。倘民情如此,出於不願節外生枝,政府乃得過且過也。從疫情以來世界各國反控疫示威不斷,即可見民心之向背也。 由此可見一個問題,那就是政策落實之難度:或可說,走得通與否也。按控疫只有在疫情爆發早期下手,且速戰速決,才有勝算。可是倘執行時民意阻力甚大,難免要專制手段:分分鐘,暴力不可免也。可是倘情況是不得不控,對為政者,兩難也:不控,疫情必大擴散也;而一旦控,亦可能損及威望——民怨沸騰也。 推而論之,不少政到策落實執行時,往往可能打個折扣:比如搞基建不免要花錢,而倘難安排預算,基建分分鐘擱置也。國防政策亦是:沒錢能打勝仗乎?教育、醫療、社會福利開支,亦是錢之問題:通常意味加稅也。 又如很多國家禁煙,然煙民或不減反增: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也。而向某些貨品抽稅,或導致走私猖獗:私煙即為例也。 去年中國推行一系列整治政策,原則上是會遇此問題:禁制人妖明星尚可,限制打機則或遇小孩出貓膩——意想不到也。又如禁止補習社、才藝班,或者未必順利:比如,補習社、才藝班或以奇怪形式出現,屆時又要當局針對,疲於奔命也。 倘要關心小孩,中國教育恐需更具體之改造:學法、德、意之一套,不容迴避也。 嚴格說來中國控疫之所以成功有一因素,是鮮有人指出:人力成本之問題。按中國控疫本質是勞師動眾,必然事涉大量人力物力。成本低尚謂沒問題,英、美等先進之邦,又如何?何況今天中國人力成本,已有相當水平,未來又有疫情時,能一如今日勞師動眾乎?需知,成本並非說壓就能壓也。 說到底,國情之差異也:相互指責,徒費唇言耳。

毗鄰難成自己人

前年簽訂之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」(RCEP)於本年元旦生效。就在前年筆者已曾質疑RCEP:重點在於,傳統上中國與東亞諸國之關係,整體是不太好。 舉例RCEP之成員有澳洲,而澳洲,即與中國鬧翻。雙方關係之惡劣對彼此經貿,多少帶來陰影。比如澳洲就不歡迎中國來投資,而中國,則有向澳洲酒加徵關稅。RCEP能改善中澳關係乎?不能也。 又如越南、菲律賓,與中國爭南海主權:越、菲能出於對中國貿易,而把南海糾紛擱置一旁?難乎其難也:領土主權能放棄乎? 日、韓則更複雜:按日、韓國民普遍對中國反感,中國則鄙視此二國。而對日、韓企業,中國者,廉價生產基地也:成本一貴,即撤離中國,不留一片雲彩也。至於消費市場,除非高端名牌子,否則與中國土炮鬥,碰壁也:三星與鈴木,前車之鑑也。 與周邊地區之經貿協定,通常擺平不到地緣衝突:即如歐洲,英國歷史上與法、德此兩強鄰擦槍走火,誠常事也。何以英國脫歐?論本質,地緣衝突作怪也——英國與歐盟之貿易,明顯沒緩衝效果也。 按中國與周邊國家之經貿,並不像是貿易:本質是區域分工。而如何分工?像一件上衣,鈕扣甲國造,布料乙國織,丙、丁則分別印染和縫紉。那衣服賣去哪?美國也:換言之,齊為美國打工也。為奴為婢,算貿易乎? 原則上做貿易理應是物物交換,才有意思:中國提供一些東西予周邊,而周邊國家,亦應提供中國一些東西。可是東亞諸國所賣商品,檔次甚低——越南貨或澳洲小麥,皆為例。於貿易時,易遭買方壓價——難有巨利空間也。即以澳洲而言,反中時,明顯是不需顧慮對中國貿易:反中代價有限也。 從外交之角度,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關係,明顯不如中非之間融洽:在國際間,非洲常會站在中國一邊,蓋中國非近鄰也;亞洲則不然,就如美國搞之四方聯盟——美、日、印、澳,美國外,三個亞洲國家也。RCEP?簽個中非貿易協定對中國,才較實在:非洲一樣有礦藏也。

英語系煩惱自尋

圖片
加拿大總理早前接受電視專訪,指控中國屢藉經貿要脅他國,並呼籲英語系聯手還擊——認為不公不義也。 原則上倘不欲予中國以把柄,辦法很簡單,乾脆不做中國生意即可:本來做生意是兩廂情願,何況全世界,僅中國一個市場乎?賣往其他國家也。倘反中國之餘,又搶著賺中國錢,自賤也:堅持信念就要展現風骨,即中文所謂「不為五斗米折腰」也。 當然英語系是否真是能八風不動,兩袖清風,另當別論:倘以美國而言,美國反中之餘竟還常向中國求援——如籌錢搞基建。犯賤乎?顯然是也。 凡事都是一體兩面:像法、德、意,因名牌眾多,在中國市場能分到些餅,自然不敢頂撞中國——賺錢要緊也。對比則有英國:英國產出本就有限,能出口到中國者必定少。而且脫歐後,已非進軍歐洲之踏腳石。倘英國當反中國之急先鋒,沒顧忌也。 像美國與澳、加,或者常遇如此情況:以其國情,通常出口小麥、牛肉、玉米之類。可是買賣之過程中,常遭中國壓價。惟之所以如此,實因小麥、牛肉這些,皆性質太普通——來源國家眾多也。倘因而錢賺少,怨不得中國也:問題不在中國也。 而當進一步說,藉經貿利益來要脅,非僅中國,美國才是典型:比如美國制裁其他國家,如伊朗、古巴、北韓等,何嘗不是要脅?關鍵在於各國,皆搶做美國生意也。在產業鏈中處最下游者,即買家,才有談判權利。現在中國正是亦有如此籌碼:美國能,中國一樣能也。 對各國企業,倘依賴美國市場太深,則必受美國牽制:身不由己也。像豐田,正因靠美國市場壯大,一見美國,馬上如坐針氈——豐田反美,矯情也。華為則是對比:由於美國市場華為無緣置喙,華為乃毋須顧慮也——盡情展現風骨也。華為太子女事件能圓滿落幕,即為例也。 如此則對美國,中國不好牽制:不像日本「忠心耿耿」。尤其當中國亦擁有龐大市場,戰略自主,更有利也。 故謂煩惱是英語系自尋:清高是有代價也。 原則上倘不欲予中國以把柄,辦法很簡單,乾脆不做中國生意即可:煩惱是英語系自尋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