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3月, 2023的文章

Tik Tok與文化影響力

圖片
近月來美國不斷炒作一家名為Tik Tok之公司。原來事緣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決議,授權總統拜登下令禁止美國民間使用Tik Tok。Tik Tok很恐怖乎? 細觀之下,原來Tik Tok是一個網上短片播放平台,類似於YouTube,然其母公司則是於中國註冊——說是中國公司,不為過也。很明顯又因為是中國,此一平台,才成為美國之眼中釘——看上去,似科技公司也。 按其實像Tik Tok般公司,科技含量不算很高——尤其對比華為,差大截也。美國連此等公司亦要大動干戈,誠小題大做也:情形就像汽球事件,一個汽球算什麼?竟出動戰機把之擊落,看上去,無稽也。 亦有個可能,是YouTube、Facebook等巨頭背後聯手:藉政治理由,打壓競爭對手也。這當然不奇怪:從技術門檻講,網絡社交平台不算太高科技。尤其比如讓用家上載自己圖片,或聊天之類,稍有些實力者,皆可加入來競爭也。 然讓人奇怪者是,美國人會用中國之網絡平台乎?能想像美國人會用阿里巴巴購物乎?又或者,會使用百度乎?除非做中國人之生意,正常是不會也。應該真相是美國使用Tik Tok者依舊不多:既有YouTube、Facebook可用,何必捨近圖遠?況且一般情形下,使用YouTube、Facebook等,不會花太多成本也。 倘因此Tik Tok被迫退出美國市場,對美國人,沒相干也:尚有其他選擇也。 對此即聯想到一個問題,那就是中國於文化上,確真有影響力乎?通常對大多數國家,一說到中國,必聯想到功夫——李小龍之影響也。然捨此,不見有廣受各國歡迎之例子:比如中國菜,嗜吃者依舊寥寥,尤其是內陸地區那些像宮保雞丁等。又如中國近年一眾影視作品,亦未嘗見有享譽國際者——比如人妖明星,人人避之則吉也。 一般而言一國文化之影響力,是出於該國之經濟實力。美國是為例:按麥當勞、史泰龍、星球大戰之類之所以廣為各國受落,無他,美國為大阿哥也。然同為英語系,英、加、澳之影視卻不見有影響力:她們皆為美國跟班,對各國說,算老幾哉? 按中國經濟發展已到達一個台階,只是文化上,尚是一片混沌:前年當局積極推行一系列整治政策,究其背後,需為中國之文化,定型也。 倘Tik Tok被迫退出美國市場,對美國人,沒相干也:應該真相是美國使用Tik Tok者依舊不多:既有YouTube、Facebook可用,何必捨近圖遠?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國企業反思自身

圖片
從恆大之例子看,當可窺見中國民企之困境,更多是出於自身:體現在經營不善也。 即以恆大而言,好端端有房地產生意不做好,突然伸手創建車廠:隔行如隔山之道理,恆大不明白乎?狂妄自負居多也:造車廠於中國少說即逾百家,恆大如何競爭哉?碰壁也。 瑞幸咖啡亦為例子:其之所以造假帳,歸根究底,是咖啡於中國根本沒市場也。中國市場究竟是何回事,老板會不知乎?盲人騎瞎馬,夜半臨深池也。 即於去年末起,亦有中國大型家電連鎖——國美,陷入財困:原來是國美因投資互聯網業務失利,不但大幅關閉分店,又裁員,甚至被供貨商以清盤作要脅。然當追本溯源,國美泥足深陷,亦是經營不營所致:其互聯網業務,究其實定位不清也。 這些荒唐例子看似族繁不及備載,深層次看,是時代之問題:於過去幾十年中國改革開放之下,基本沒經濟衰退此回事——一直在蓬勃也。有云狂風吹起時,連雞亦會飛起來:缺少逆境之制約,對中國企業,難免貪勝不知輸也。對先進之邦,經濟衰退於她們之歷史裡,不絕於書也:企業如何穩打穩扎,已有一套也。 或舉日本作例:於1980年代,日本經濟常被取笑為暴發戶,何也?尤其企業,抄襲或缺乏底蘊之類批評,不絕於耳也。惟泡沫經濟一爆發,反而不多聽見這些:因經濟衰退,日企在重整裝備下,面貌乃脫胎換骨也。又再遠些,美國經濟在二戰前亦雷同,被嘲沒底蘊也:然最後二戰結束,變成世界大阿哥也。 哪怕在中國,拿華為作對比,亦可明瞭:倘華為不是常受美國打壓,未必有憂患意識也。而應當注意者是華為於中國,尚是個別例子也。 如此看來倘中國經濟衰退,倒不全是壞事:把過去種種問題一一浮現,然後修理一番也。經濟活動決非盲動亂幹:失利者,本質是一場警惕也。此間企業原則上理應重新思考,修正定位,如此一來重新出發,自有另一面貌也。 那中國能辦到乎?此乃關鍵所在:由官方到民間,有否進化之意識乎?能否明辦是非乎?能理解客戶需要乎?能否做到量入為出乎?又或者,能否擇優而學,不囫圇吞棗乎?對中國企業,不反思不行也。 於過去幾十年中國改革開放之下,基本沒經濟衰退此回事——缺少逆境之制約,對中國企業,難免貪勝不知輸也。(路透社)

說兩會與整治政策

圖片
每年三月舉行之兩會整體而言儀式多於實際——都是重複一貫政策,鮮有新意頒布也。惟今年比較特別,蓋因適值習主席第三個任期:於人事上,新面貌也。 當然官員人選於半年來大致已定——不算新公布也。政協人選才是:過去為廣納各界,什麼行業皆有,包括科網、房地產以至補習行業——頗有三教九流之味道也。而今者則側重實體經濟,科研為主:像騰訊、恆大這些,本屆皆被擺在一旁,取而代之則是車廠、機械、能源、晶體電路企業——其意態能說不鮮明乎? 無疑這是與前年一系列整治政策相呼應:按於該次整治政策中所牽涉者,計有電玩、互聯網、補習社、才藝班,以至演藝行業。很明顯皆事涉小孩:按小孩成長好與否,對未來國家之發展,決定性也。尤其是科研工作論本質,刻苦非常也。倘中國小孩普遍自小貪圖享樂,玩物喪志,當日後長大時,如何從事科研?美國為前車之鑑也。 至於另兩大行業——金融、房地產,究其實對當局,亦為眼中釘也。且已另有政策修理一番:以阿里巴巴講,才幾年前即叫囂要改掉中國金融之舊思想,一旦受到整治,即低調起來,再沒提及也。 按一貫以來中國一大重要國策,正是科研立國:尤其於改革開放過程中,國人與當局逐漸意識到最適合中國借鏡者,為歐洲,亦即法、德、意也。而她們皆是以打造專精製造業見稱——規模或有限,然於某些技術領域,出類拔萃也。當對諸中國國策,吻合也:中國要作何選擇,不言而喻也。 對比之下學英語系最大弊端是其本身以金融為基:對中國,製造泡沫,大貽害也。 過去阿里巴巴、騰訊以至恆大這些企業,以其所作所為,常會予人很多不良印象——不像對中國有貢獻也。究竟當局會否繼續器重這些企業,誠大哉問也。何況過度金融化以國家利益論,糖衣毒藥也:以英語系為鑑,不能不警惕也。 從外交上說,於中美關係陷入困局之今天,中國依舊與法、德、意保持一些往來,不止是出於美國——美國常不當法、德、意一回事也,而且對中國,有很多值得參考之經驗也。對法、德、意,中國市場之重要性,不止是夠大,還要是於對美關係以外,另一保障也——多重押注,誠上策也。 按一貫以來中國一大重要國策,正是科研立國:阿里巴巴、騰訊以至恆大這些企業,以其所作所為,究竟當局會否繼續器重之,誠大哉問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國態度謹慎談

對於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持什麼立場,一直為很多人所討論。惟在筆者看來,根本是偽命題:此間主要關鍵在於,中國有介入之必要乎? 一來俄烏之間之恩怨涉及當地民情,對大多數國家,決沒可能清楚理解,包括中國;二來整件事已非單純俄烏兩國之爭端——實質美俄之矛盾也。倘進一步說,是冷戰之餘波也。烏克蘭危機要美俄之間作些妥協、交易,才有望告一段落。而此中,中國介入不來也。 從中美目前關係看,當可預見什麼結果:美國哪肯聽中國哉? 按其實中國哪怕是俄羅斯一邊,普京顯然並非盡信中國——始終中俄為毗鄰,容易擦槍走火也。像去年中俄羅斯即指控俄國兩名科學家泄露科研機密予中國:其意態不是與美國相似乎?俄國不一定反中國,惟與中國合作,必僅限某些方面也。 而中國選擇烏克蘭一邊亦是說不過去:不僅是開罪俄羅斯之問題,而是連西歐亦開罪掉。事實上西歐諸國表面上已支援烏克蘭很多,從種種言行舉止看,明顯陽奉陰違也:瞧不起烏克蘭也。這是歷史之問題:按一向以來烏克蘭人在歐洲諸國民眾心目中,低階勞工之典型也。且好些時,是視烏人作蛇蟲鼠蟻也。另一方面對於中國,較多是與西歐聯繫——通常法、德、意也。東歐則整體經濟結構有著根本性問題,對中國,合作不來也——於經貿上,少往來也。現今東西歐已因烏克蘭問題弄得諸多齟齬,中國到底選擇幫西歐還東歐,答案顯而易見也。 總之就是中國目前取態哪怕不是最優解,至少沒挑剔之處也:終須自身利益優先也。面面俱圓固然最好,可是辦不到時,得退而求其次,選擇最有利者也。 按中國提出「人類命運共同體」一說,擺明是陳義過高:此中是忽視各國民情之複雜性,與歷史恩怨也。而且在此詞彙下,中國得要時時刻刻擺出一副大善人、國際表率之樣子——如此一來在國際間,束手縛腳也。何況當大善人者,從來是吃力不討好:此中之善意,往往不為人理解也。英語系是為例:只會抹黑中國也。

烏克蘭與歐盟內耗

按歐盟在烏克蘭危機中之處境可謂相當矛盾:主要是成員國之分歧也。 整體來說最積極支持反俄者為東歐,蓋因對東歐諸國,俄羅斯者,大威脅,且近在毗鄰也。而她們亦似對美國抱有很大寄望:藉美國之助,反俄也。之不過反俄親美到底會有何慘重代價,則非東歐所顧慮——頗有寧為玉碎,不為瓦全之意也。 即以波蘭而言,不但拚命支援烏克蘭對打俄羅斯,連德國亦反:嫌德國夾雜太多私心也。 西歐則是另一態度:主要是基於西歐與俄羅斯之間,有東歐作緩衝,國防壓力不大。而西歐更多是從經濟著眼:倘拚命制裁俄羅斯,對東歐或沒所謂,西歐則不然也。更何況過去美國對盟友究竟是何態度,西歐心知肚明也:法、德追求戰略自主決非開口說瞎話,而是身體力行也。 故謂是次烏克蘭危機中歐盟所作之決策,明顯是東歐之壓力:對西歐,眼白白看著自己利益被東歐害得大大受損,能樂見乎?與東歐間生裂痕,不可免也。 由此不難判斷今後歐盟會有內鬥問題——東、西歐之矛盾也。東歐關注國家安全;西歐則經濟考慮,同時多少疑美也。 而倘進一步看,歸根究底是歐盟結構之問題:按一個機構,理應是要確保每一成員信奉同一願景,否則徒然內耗也。即以歐盟而言,大概僅能收留西歐國家當成員國,才合宜——東歐國家橫看豎看,只願從歐盟討好處,管得西歐如何想也。另一方面西歐企業於東歐設廠房,其所省之成本,很可能,遠不如其他落後之邦也。 按冷戰結束後歐盟大力招攬東歐國家加入,倘於今回顧,自招苦吃也:對西歐,倘要戰略自主,常被扯後腿也。於經濟上,東歐所作之貢獻又遠不如西歐:像烏克蘭,一向是外勞之輸出國也。好些歐盟成員國甚至視烏國人作過街老鼠:一如美國對待墨西哥人也。 事實上德、法刻下於對烏克蘭之態度是相當猶豫:口說支持,實則諸多顧忌也。連面對美國亦口是心非:哪知美國會如何割她們韭菜哉?一有機會,另尋其他出路也。

烏克蘭事態轉捩點

很久沒說烏克蘭危機:趁危機已一週年,不妨說說。 有問何以一直不談烏克蘭之事情?此中關鍵在於需弄清楚俄羅斯之動機:過去年多以來,究竟俄國意欲何為,實沒人能說得清也。特別是英語系,普遍都在胡扯:基於英語系極受冷戰思維所僵化,不值討論也。其他分析亦差不多:最起碼,失諸皮毛也。 事實是要到去年下半年,才能見到眉目:大概是九月末至十月頭,烏克蘭東部地區於俄羅斯主導下舉行公投,結果九成人支持加入俄羅斯——脫離烏克蘭也。反映什麼?整件事真相是:俄國欲染指烏克蘭東部——論本質,爭地也。而烏克蘭西部則非俄國所求,甚至雞肋性質:那些地方普遍反俄,且對俄國,沒意思也。 好些人誤以為俄羅斯是意圖吞併烏克蘭:實情並非如此也。 換言之事情是兩個階段:於公投前,俄羅斯之戰略大抵是攻;公投後則轉攻為守——倘烏克蘭東部土地烏克蘭搶不回,即算俄國勝出也。當然烏克蘭不會就此罷休:如此則難免膠著一段時間,看烏克蘭如何辦也。 然對於烏克蘭,這不是太樂觀:參考1991年波斯灣戰爭,其時是美國等廿四國家聯合起來揮軍打伊拉克。對伊拉克,小國一個,一比廿四,哪能鬥哉?然是次烏克蘭危機,一邊是俄羅斯——核子大國也,而弱得多之烏克蘭,由始至終,美、英她們皆不願派兵,純粹提供武器也。武器再先進又如何?烏國兵力大耗,終有崩潰之一日也。 一個證據就是烏克蘭已募員十次兵,俄羅斯則兩次:對烏克蘭,首兩、三次尚有些精兵在,可到第九、十次動員時,精兵皆死餘殆盡也。 按美國之取態是能利用烏克蘭多久,即多久:隨時視烏克蘭為棄卒也。且對美國,究竟烏國贏還是輸,不重要也:必要時與俄國作些妥協,達成協議,或撤銷些制裁,倒非沒可能也。尤其共和黨普遍反中最狠:他們好些人,竟提倡聯俄抗中也。而美國哪怕不聯俄,最低限度,倒會給些好處,不致與俄國弄太僵:不讓中國可乘之機也。 現在共和黨既掌握美國議會,制肘著拜登,且考慮到反中大計,美國儘早讓烏克蘭局勢了結,並非沒可能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