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1月, 2023的文章

中菲關係裂痕明顯

圖片
自今年起中國與菲律賓,又再為南海主權起爭端:倘綜合看,主要是中菲雙方之軍船在南海相遇,繼而互斥對方。暫時看來言語衝突居多:傷亡倒未曾發生也。 好些人認為是美國故意煽動菲律賓與中國搞對抗,然竊以為想太多:根本不用美國插手,中菲一樣有對抗,蓋中、菲兩國於領土主權爭議下,確是誓不兩立。試問有哪方會退讓?很難向國民交代也。美國只需要趁爭端混水摸魚,即可也。 奧巴馬時代正是如此:其時甚至協助菲方告上國際法庭。美國站台與否,菲國照樣告狀:只是有美國撐腰時,事情易辦得多也。 然倘拜登同樣藉介入南海劍指中國,則是倒退回奧巴馬時一套——翻炒舊招與否,不重要,管用才是重點也。尤其一國家於對外,通常是與鄰國爭執:歐洲英法、法德、英德之間,歷史上常因矛盾而開戰,死人無數也。繼而直到今天,三國依舊相互看壞對方:英國脫歐是為例也。 其他尚有印度、巴基斯坦,又或俄羅斯與東歐,以至日、韓之間,皆如是也。 按正常而言最積極反中國者,周邊國家居多:以南海爭端為例,越南亦是牽涉其中。倘越南因此反中國,有何奇也?特別是越南北面正正毗連中國:於歷史上,中、越還因此開過戰火也。 另一典型例子當為日本:有釣魚台主權爭議也。中國能因中日關係,犧牲釣魚台主權乎?須知倘能控制好釣魚台,某程度是掌握東海——包圍整個台灣也。如此一來於兩岸統一上,誠至關要緊也:屆時當不戰即屈人之兵也。 尚有南韓亦是:中、韓之間於網絡上經常互斥對方,家常便飯也。 倘遠至歐非拉美者反中國,是不易有動力:她們與中國之矛盾非戰略性,能反到底乎?要防,亦理應防鄰國才是,且更具迫切性也。烏克蘭是為例:哪怕如何反俄,對中國,尚未有惡言相向也。且當中國以經貿利益作緩解,一切好辦:換轉周邊國家反而棘手,蓋爭地之事情,沒妥協餘地也。 故謂今後中美對抗主要在中國周邊地區,不奇怪也:例子有四方聯盟也。 中、菲兩國於領土主權爭議下,確是誓不兩立:美國只需要趁爭端混水摸魚,即可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台灣選舉生態有變

國民黨與柯文哲合作宣告失敗,一點不讓人意外:根本以兩方背景,沒合作之空間也。始終柯文哲本是綠營出身:與藍營能有何交集哉?勉強為之而已。 綜觀藍營與柯文哲洽談合作之過程,失敗關鍵大致就是藍營,堅持由侯友宜擔正——柯文哲僅是副手也。然明眼人都看出柯參選擺明已準備好幾年——哪有退選理由哉?何況自侯出戰以來,支持率一直墊底,上不起來——望之不似人君也。國民黨擺明是自以為是:不知自己之斤兩多少也。 很多時候所謂合作,並非簡單加減乘除如此簡單:或一結合起來,流失相當多選票也。就如柯文哲陣營未必樂見與藍營合作——不少本是綠營一分子也。又或者藍營亦有些死硬派——儘管數目不會多也。另外反綠營選民未必會認同國民黨——對柯文哲說,或弄不好被藍營拖累也。 根本上還是藍營自己不爭氣:幹嘛起用侯友宜出戰哉?尤其橫看豎看,侯根本就沒賣點:不過一個地方小小長官而已。或許在地方侯會有些民望,一擴而大之至全台灣,則另一回事也:除非是台北市長,蓋首府一個,較多對外交流之需要也。 倘打個比喻:侯就像一產品,方方面面皆極平庸,難刺激人們購買之欲望。而國民黨此一招牌,則普遍被嫌過氣:彷如手機界之諾基亞、愛立信、摩托羅拉之類也。 壞一點說,找朱立倫親征或者還較合適:正常大選,侯選人黨主席居多也。 另一方面台灣選舉生態變化亦是重要關鍵:反綠營是普遍訴求不假,只是這不等於支持藍營。這些反綠營之選民其實是欲有其他選擇,並厭倦藍綠之爭:概言之就是,中間選民大增也。這是幾十年來台灣藍綠長期相爭下,民心之轉化也:藍綠雙方皆是當局者,不可能理解也。 試看過去台灣經歷多屆大選,帶來了些什麼?台灣不見得更好:枱面上來來去去不是藍就是綠也。而這些人物哪怕是新面孔,實換湯不換藥,普遍被看破手腳也。 按台灣問題之真正主要角色,大陸與美國也:哪怕台灣各界如何親美,大陸者,誠不得不認真面對也。在現實面前總得有識時務之必要:蚍蜉撼樹,不實際也。

賴清德與大陸佈局

到底大陸如何看是次台灣大選?很明顯與以往不同:過去大陸或顧忌民進黨上台,主要在於舊時民進黨才剛冒起,未有執政先例,因之缺乏參考也。其時為陳水扁年代:扁才剛上台,兩岸局勢對諸今天,反而更詭譎也。 然多年過去,一切已不同:以賴清德為例,大陸根本不在乎賴當選與否。相反大陸還希望賴勝出:方便為統一佈局也。不難理解:不論統一是和平好還是武力好,日後管治才是難題。在此點上總得要創造條件:必先一挫台灣人之氣燄,如此才有效治理台灣也。而如何才方便下手?民進黨執政時最好也:有名正言順理由也。 比如早於八月大陸即對台灣貨進行反傾銷調查:而完成調查之日子,還安排在大選前一天也。此中大陸之盤算是藉賴清德一當選,即狂加台貨關稅:發動經濟戰也。 而大陸之矛頭尚不止在綠營:富士康亦被大陸調查有否違規行為,即為例也。 事實上大陸近年之取態是按蔡英文主政這幾年,所作之總結也。由禁台灣菠蘿入口到禁石斑、番石榴,至制裁多位蔡英文心腹,再軍演,一系列之反擊可謂排山倒海:對大陸,把台灣暴打至頭昏腦脹,神經兮兮,不亦樂乎也。 此間大陸之底氣從調查富士康即可見端倪:過去大陸主要從事出口加工輸往美國,因之面對台灣時,不免諸多顧忌也。然長遠計,有必要乎?尤其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,大陸經濟結構已不得不調整——產業升級也。如此一來台商與台灣對大陸之經濟,重要性不再也:幫不上什麼忙也。 事實上台灣貨在國際市場根本就沒什麼位置:最有成功機會者為HTC,惜陳年舊事矣。 按其實今天台灣對於大陸而言,儘管事涉兩岸統一,一切已操諸於大陸手也:端看佈局成如何也。倘直面民進黨,好處是在出台政策時毋須顧慮台灣之反應──越強硬越好也。反之國民黨究其實不是統派:常扯一些統一之話糊弄大陸,以圖維持現狀也。教大陸如何辦?頗束手無策也。 換角度說,賴清德不論對台灣抑或美國,決非合適選擇:焉能予大陸便宜哉? 凡事總有其相反面:哪怕是壞事,究其實亦可是好事,反之亦然也。

貿易價值決定外交

圖片
究竟貿易之本質是如何?經濟學有論說指事涉競爭優勢:舉兩國家作例——法、德,法國以釀酒聞名——香檳、干邑也,德國則造車——平治為表表者也。法國拿酒,德國以車,相互交換,如此則互惠互利也。 然問題是德國釀酒沒優勢乎?倒不見得:大概品牌效應不如法國酒也。而法國亦有造車——不是用不著,形象沒德國車鮮明也。德國酒、法國車亦可相互交換,只是大家都會覺得,如此交易,值得做乎? 某些例子雙邊貿易還是單向——中美貿易是其一也。中國拚命出口貨品到美國,相應從美國,幾乎沒東西可獲得——或美債吧,然持這些美債到底可作什麼用途,或能獲得什麼價值,誠很大疑問也。 於是中國總會意識到如此吃虧下去,不值得也:美國不主動,中國自會脫鈎也。 按今年中國官方首十個月貿易數字,第一大伙伴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,歐盟次之,美國第三,日本第四。而此中一帶一路之數字比歐盟多一截,而歐盟,則又多美國一大截;至於日本,則少美國一半也。值得一提者是從一帶一路國家與歐盟之進口,有升幅;美、日則下跌也。 很明顯是中美貿易脫鈎後之效應:一來中國製造升級一直如火如荼,而這些高精尖一旦出口,賣去一帶一路也;與此同時中國消費市場亦漸成熟——呈現兩個型態,亦即低價市場、面子消費。面子消費者當然是歐貨——法、德、意也;低價市場則除國貨,皆來自一帶一路,蓋成本夠低也。 換言之對中國,與歐非拉美國家貿易才實在:過去日、韓與英語系於中國之投資,出口加工為主也。如今中國成本日貴,哪怕出口加工紛紛撤離,對中國,沒所謂也。另於消費市場除極少數例子,她們在中國整體如何?於兩個型態下,高不成低不就:缺生存空間也。 歐貨比如法、德、意者主要是面子消費——高端貨也;而倘中國進口一帶一路貨品,則出於低價消費也。 通常貿易上需互惠互利,才能促進兩國關係:由此檢視中美關係,當知中美兩國之間走到反枱地步,誠必然也。 中國拚命出口貨品到美國,相應從美國,幾乎沒東西可獲得:由此檢視中美關係,當知中美兩國之間走到反枱地步,誠必然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國民黨高傲徒招辱

台灣大選臨近,大概知自己缺勝算,國民黨一直嚷著要與對手柯文哲合作,只是反被柯利用來升高籌碼:倘綜合看,大概是誰正誰副之問題,亦即由柯文哲掛帥好,還是侯友宜也。國民黨倡直接協商決定,然柯文哲則堅持以民意調查為依歸:柯甚至拿幾份統計出來,指自己民調第一也。 就如此談判膠著,迫使由馬英九出面說話:馬說國民黨接受以民調為依歸,亦即答應柯之要求也。 談判弄到瀕臨破裂,背後多少是國民黨大勢已去之反映:尤其國民黨派出一個小人物侯友宜出戰,擺明出於黨內無人,朱立倫除外也。可是國民黨又不便換上朱立倫上陣——黨內反對者眾也。在無計可施下,竟想著打柯文哲主意也。 從技術層面看倘當真合作,只有一途,那就是侯友宜退選,國民黨與藍營,則全力支持柯文哲:究其實早在柯文哲首度當上台北市長時,即與綠營合作打敗國民黨也。柯擺明是準備多年才參選,會貿然棄選乎?且侯之支持度一直上不起來,在情在理,沒擔正之條件也。 可是國民黨始終曾權傾一時,要坦白承認自己時不我予,面子上掛得住乎?弄不好,樹倒猢猻散也。 歸根究底是國民黨上上下下,早就跟不上時代:自己之談判本錢,何來也?莫說對內,對外亦然:與大陸對話時常把姿態擺高,以為自己是何斤兩?三十年河東,三十年河西也:今天之大陸本質已是大人物,說見就能見乎?即以郭台銘講,舊時大陸會視郭為上賓、財神爺;現今說查富士康,就查富士康,毫不顧忌也。 按如今之大陸在國際間如何地位,看去年G20就知:各國爭著見習主席,彷彿有急事相求也。換轉台灣,很多國際會議只能偷雞摸狗參與:彷彿人人喊打也。 民進黨對世界大局缺乏正確認知,是另外問題:倘國民黨同樣如此,則論述與民進黨何異哉?不但對外碰壁,台灣選民看在眼裡,聽在耳中,又會作何想也?感覺比綠營更不濟也。 倘國民黨因此被柯文哲羞辱,誠自找也:自以為是之結果也。

中美關係史之聯想

圖片
嚴格說來歐美不算是一整體:比如英語系,一般與非英語系不咬弦。最典型為英、法:歷史上英、法之間是經常開戰,死人無數也。而英國又與德國不睦:於兩次大戰裡勢如水火,同樣哀嚎遍野也。 而美國則更不當非英語系一回事:來來去去最看重者,英、加、澳、紐也。而於七大工業國裡,法、德、意在美國心目中,連日、加亦不如也。 因之當中美相互對立下,中國與非英語系間,並非沒操作空間:比如四月份馬克龍訪問中國,即獲中國高規格款待也。 按其實在傳統上,中國自己,即不把英語系之一套當一回事:比如自近代史以來,倒鮮見國人提出向英國學習;反而學法、德者則較多也。即如清末所創立之新軍,是仿效德軍模式操練也。不學英軍乎?大概是國人嫌棄、鄙夷之,不願師法也。 又如學科技,通常國人是會標榜德國技術——反之英、美、加者,並不多被推崇也。 至於法國方面,比如已故前總統希拉克,即熟悉中國文化,還因此,與王毅等一眾大員相當友好。中國久不久會邀請法國文化交流團訪問中國——對比下,中國與英語系文化界,則有些疏離也。 尚有一有趣例子是:中國能與意大利合作探索太空。然中美太空合作,天方夜譚也。 美國之品牌因屬國際化級別,情況特殊,可以不論;英國貨在中國則不多流行也。惟法、德、意則相反:舉例依維柯(Iveco)為意大利貨車生產商,於中國非常普及——於整個亞洲,鶴立雞群也。 拿日、韓之情形對比,日、韓則崇美非常:近代日本是美國一手啟蒙才告現代化;而南韓,則是美國養大也。 按其實於中美關係史裡,美國肯與中國往來,純粹出於權宜:比如抗衡蘇俄也。又或者,貪圖中國生產成本夠低:乃大舉投資中國也。尤其在經濟上,倘建基於廉價設廠,中國成本一貴,中美交好,自然缺乏基礎也。現今剛巧正適值中國生產成本上揚——再看目前中美關係,非巧合也。 本質上中國與英語系之商業往來,就是缺乏基礎:彼此對對方沒興趣,能如何貿易哉?從事此等生意虧錢收場,誠必然也。 按其實於中美關係史裡,美國肯與中國往來,純粹出於權宜,比如抗衡蘇俄也;又或貪圖中國生產成本夠低:乃大舉投資中國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進口博覽與需求

圖片
近來中國於上海舉行進口博覽會——說起來已是第六屆也。何以有此展會?大概是有人認為中國一直進口太少,當局為求籠絡各國,乃有此等展覽也。 之不過是否當真中國不願進口他國貨品?那倒不是:其一,中國願進口者究其實,老早經已進軍中國市場,比如奢侈品、名牌子等等。其二,有些尚未在中國市場涉獵者,之所以未打入,很可能是這些東西為中國不需要也:舉例咖啡、巧克力之類,合國人之口味乎? 綜觀是次進口博覽,說參展商數目創下歷來紀錄,所賣者,不外乎工業設備比如機床、機器人,又或高新科技——欲借鏡別人之成果也。於是參展商中歐洲企業居多——法、德、意也;反而中東、非洲、拉美國家,因在此兩方面一片空白,少有參會者也。 按中東、非洲、拉美出口之東西多是原材料性質,比如石油,皆不像是進口博覽所參展之項目:從性質上,確如是也。 另一方面不幸者是,消費品項目於進口展覽中亦偏少:真正立足於中國者早就在中國市場,佔有一席之地,沒非參展不可之理由也。而未立足者哪怕參加進口博覽,不見得能打出名堂:中國之消費市場始終呈兩個型態,即低價市場、面子消費也。 嚴格說來倘單純批評中國不積極進口,是有點片面:一切取決於需求也。拿其他國家對比:英語系需要華為乎?需要C919乎?又或者,需要中國鋪橋、建大壩乎?需要中國之高鐵列車乎?連對吃中菜,英語系極嫌棄也。 又或全面些看:中東人普遍反美,會對吃麥當勞有興趣乎?當然不也。 對於中國,一般日常生活消費低價為大前提,因之極其量只有落後之邦,才有資格涉足——中國製造夠應付也。除非產品能給消費者面子,才有條件售以高價——於中國市場,歐洲貨之機會也。另一方面發展高精尖產業為中國一貫國策,而在此方面之進口,亦是歐貨居多——空中巴士為例也。 英語系普遍不適合打入中國市場——以金融炒作為基,對中國,困擾也。且她們亦缺乏產出:能找什麼與中國交換哉?再說,她們亦不需要中國之科技也。 日、韓者則因不合中國國情,更難堪也。 倘單純批評中國不積極進口,是有點片面:中國之消費市場始終呈兩個型態,即低價市場、面子消費也。(新華社)

三菱汽車之啟示

圖片
根據中國、日本兩方報導,日本三菱汽車10月24日宣布將結束在中國之業務:除出售中國惟一生產線予中國車企,連銷售亦停止。換言之,退出中國市場也。 關於三菱退出中國市場,一般認為是肇於不敵中國競爭對手——猛虎不及地頭蟲也。然更核心似是三菱自身:按早於2000年時,三菱在日本本土即爆出汽車安全醜聞,且被指隱瞞安全隱患達廿年。亦於此後多年,三菱於國際市場幾乎一池死水——身敗名裂也。於全球既如此,則在中國能有好結果乎?緣木求魚也。 當然三菱在中國亦曾有風光日子:資料顯示原來早於1973年,即已踏足中國市場:於改革開放早期,三菱曾一如鈴木,為中國主流車款也。只是自中國改革開放有成起,三菱反而每下愈況:同樣像鈴木般,銷量長年低迷,且不見家鄉也。 竊以為此中真正關鍵是三菱此一品牌本身,高不成低不就:論低價不算實惠,論高級又未夠格也。其定位不上不下,甚至連豐田亦比不上:好歹豐田者,長年北美銷量第一也。三菱全盛時期惟一較鮮明者為青春氣息:青年人之經濟能力,何來也?豐田或老成些,爛船尚有三斤釘也。 按中國市場發展到今天,經已是兩個型態:低價市場、面子消費也。低價市場一般是國貨所壟斷——外資沒機會爭,除非是落後之邦也;面子消費通常指高端貨——外資能搶佔,端視自身牌面也。而且兩個型態並非對立:中國消費者一直低價消費,至錢一儲下來,就花在面子上也。 外資倘是平治、「波子」、法拉利之類,當然能笑到最後;鈴木則是典型——低價小車在中國,早已有中國品牌在,何況倘拚低價,划不來也。另蘋果、LV、Chanel在中國尚有生存空間,然三星、H&M之類倘要繼續賴在中國,無謂也。 舊時中國很多方面一片混沌,形成什麼國家、什麼企業皆能有所斬獲:三菱以至鈴木、三星,統統如此情形也。他們在中國之成功只能是曇花一現:一旦中國企業崛起,加以中國市場成熟,局面乃有異也。 總言之中國市場走向成熟已是進行式:三菱敗走而逃,僅為冰山一角也。 舊時中國很多方面一片混沌,形成什麼國家、什麼企業皆能有所斬獲:一旦中國企業崛起,加以中國市場成熟,局面乃有異也。(新華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