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7月, 2022的文章

制裁佩洛西勝武嚇

近來中美之間因台灣問題,引起軒然大波:原來是有位曰佩洛西之女士,為美國國會議長,被傳會訪問台灣,引起中方震怒,斥會有嚴重後果。至於嚴重後果是什麼,則沒說明,亦因此引起猜測也。 事實上過去美國國會議員訪台,並非罕見舉動:久不久即有也。然美國尚有底線:正式官員不踩界也:不但總統,內閣所有官員皆免訪台,當是給中國面子也。只是議員訪台最嚴重一次亦有,為克林頓時代:其時訪台者竟是國會議長,差點弄至兵凶戰危。很明顯當年中國未夠影響力,一旦反制,除起兵,沒更好選擇也。 現在中國早已非克林頓年代可比,可周旋餘地較多,毋須動輒武力威嚇:倘對佩洛西其人實施制裁,又如何?誠上上之選也:比如限制其人全家不得做中國之生意,光此點,即足夠殺傷力也。要知道很多國家企業包括美資,生意上,多少與中國有往來:聘人時尤其是高層職位,必盡量避用反中者,蓋弄不好,一身蟻也。 舉例川建國旗下有幾十位官員,正是被中國制裁:其影響是,這批官員,為美國商界燙手山芋也。 總之制裁佩洛西對諸什麼軍事行動,實在得多也:且有不戰而屈人之兵效果也。 而當進一步說,中美關係最大困難在於美國,尚未嘗得真正苦果:反中國之苦果也。就如何以川建國時所加之關稅不撤銷?未見什麼後果也:起碼沒中國貨,越、印即能補充也。又如打壓華為,其背後基礎,是美國本就不需要華為:哪怕沒5G,對美國人,沒所謂也。 當然今天未嚐,不代表未來不會遭逢苦果:原則上當中美惡鬥加劇,苦果自然快快來也。 按人性有時是很古怪:有句話曰「不到黃河心不死」,又或者「不見棺材不落淚」。美國正是如此情形:如何勸阻還是徒然,因沒實事可供佐證。而且,實證還是要親身下場才獲得,且要奮戰到底:未至於一命嗚呼,遍體鱗傷,最起碼也。 倘中國一味和稀泥去避戰,中美關係,是不會迎來轉捩點:戰狼外交,是有其價值在也。

從波音說骨氣

圖片
向空中巴士採購飛機對中國,一向不是奇怪事:例行公事也。然最近一次採購卻因為歷來最大金額,使波音公司不滿:波音向白宮「告狀」,請求官員施壓也。 有說中國大手筆採購空中巴士,隱含反擊美國之意,顯然是想過頭:按交易中主要涉及三家航空公司,而中國,一向是選擇空中巴士多於波音。這次不過依舊而已:無端突然改向波音下訂,哪怕單從商業角度,無稽也:焉知飛機質量也。 遠者不說,最新近即有波音737 Max:被指設計有缺陷,波音則一直懶理。對中國,光從安全角度,總得需萬全之策也:包括自研飛機也。 按其實哪怕是次採購真是出於政治考慮,美國是不能怨:誰叫美國死都要反中國?跟敵人下訂單,說得通乎?又反對方又想做對方生意,哪有如此矛盾哉? 美、俄關係即為例子:彼此冷戰幾十年,本無貿易可言。俄羅斯不需要美國——麥當勞者,可有可無也;而美國亦不需要俄羅斯——俄羅斯之東西不外乎石油之類,美國會怕找不到乎?倘有一日美國欲尋求俄羅斯幫忙,神經病也:俄羅斯會首肯乎?找敵人幫自己,愚不可及也。 原則上反中國與否,是美國之選擇,只是一旦選擇反,即理應有風骨:焉能找中國幫忙哉?美國當世界大阿哥數十年,難道沒自助能力乎?即算要尋求幫助,總有其他國家也:比如倘抵制中國貨,大可下訂於越、印也。 概言之,義不食中國粟也——哪怕餓死,亦要在所不計也。 以美國如此愚昧矛盾之舉動,不排除有一日,會突然轉死性採購華為產品:倘如此,則抵制華為幹啥哉?美國沒自家技術乎?美國當真需要華為乎?除非美國敗家,否則,荒唐也。 對波音而言,當真需要中國乎?或波音認為是:然按其實,其他國家亦會購也。潛在訂單大可自找:展現風骨誠上著也。 總言之如今美國,腦袋不靈光也:根本沒戰略、沒對策。既如此,夜半臨深池,誠自作孽也。 有說中國大手筆採購空中巴士,隱含反擊美國之意,顯然是想過頭:對中國,一向是選擇空中巴士多於波音也。(空中巴士官方圖片)

鼓勵生育之荒唐

圖片
近年來經常見有說法,謂中國需要鼓勵國民生育之政策:說這些話之人倘不是出於腦殘,居心叵測也。 試想中國人口經已多少?十三億、十四億此等數字,不論從什麼角度,思之甚恐也。尚能增加更多人乎?多出來之人口難道不用吃飯?需知資源非無限也。 拿印度比當可明瞭:哪怕現今即時行動壓抑人口滋長,太遲矣,蓋積重難返也。 此間一個問題在於人多對一國家,是否真是優勢?倘然,則按理世界最強之國家,印度該榜上有名。又或,菲律賓、墨西哥、非洲諸國等,皆是強國。實情如此乎?她們皆被過剩人口,壓垮也。何況尚要考慮這些國家人口素質:要提升,難於登天也。 以墨西哥為例,隨便一個人可以有十七、八個孩子——說是誇張,生育率高之反映也。結果?窮到被川建國嘲諷,視作垃圾國家也。 按一國家倘要真正獲得發展,並非倚仗人多就可:人之素質才要緊也。比如,倘遍地文盲,必只能從事低端產業:犧牲國民福利也。產業倘要像華為般靠賺專利費,則用人時,難免知識密集型也:尤其研發部門,非人人能勝任也。而一般說,越是先進之邦,產業越要像華為般才行:否則像出口加工般賺辛苦錢,隨時白做也。 換言之先進之邦普遍人口不多增長,是已助她們一把:先進之邦根本不需大量人口,否則失業遍地也。什麼鼓勵生育政策,對先進之邦,無稽也:徒然製造負擔耳。 傳統上中國正是太過注重人多:以為人多好辦事也。即以打仗為例,打仗焉是兵多即成?倘真如此,則明朝與清兵打仗,不會慘劇收場也。道理不難明白:靠死得人多才打勝一場仗,不論作何看,犧牲太大也。孫子兵法亦曰「不戰而屈人之兵」,從本質看,是意味打仗時,該盡量少死些人也。 產業情況亦是:中國人多,改革開放幾十年,像話之企業僅華為一家。不論作何解釋,從國家競爭力角度,尷尬也。 因之去年官方進行一系列整治政策,是有其要務在:小孩成長好與壞,關鍵也。而倘未來國家主人翁普遍有足夠知識,且具戰狼精神,於激烈競爭中,無往而不利也。 傳統上中國正是太過注重人多:十三億、十四億此等數字,不論從什麼角度,思之甚恐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印度之惱在人多

聯合國最近發表報告作一預測,指最快明年起,印度取代中國,為世界人口最多之國家。報告還說再過三十年後,中國將少一億人也。 按印度與中國皆是人口數量特多見稱,然代價倒很大:資源緊張也。像印度,大城市衛生環境之惡劣,舉世聞名也——人多自然擠迫,而論本質,人多地少也。中國亦差不多:比如水、電、食物,得要消耗多多也。 袁隆平說要把浪費食物列為犯罪行為,結果當局出台《反食物浪費法》:要培養國人節儉之意識,其背後,資源問題也。 即是說印度儘管獲得全球人口最多之名銜,對印度,非好事也:過去幾十年印度發展沒寸進,人口過剩,甚關鍵也。反之對中國,值得開香檳也——人口最多背後所代表者,災難也。而倘當真一如聯合國所預測,中國人口能有減少,更好也。 事實是揆諸全球,落後之邦一般都有一共通點,那就是人口過剩:越南、菲律賓、墨西哥以至非洲諸國,皆為例子。即以埃及為例,四十年前人口三千多萬,如今近億,國民生活水平如何?一團糟也。相反例子則有澳、加,和北歐小國:其人口稀疏,且國民生活之富足,與秩序之井然,誠奇跡也。 再說美、俄:按俄羅斯人口亦少,然正因如此,加上靠石油,即足以支撐各種社會福利也;而美國則與澳、加一樣大,可是人口幾億,反而拉低大眾生活水平。川建國藉主張反移民獲得大量支持,不無因也。 凡此即引申出一個問題:一個國家是否人口越多越好?倘引發社會資源緊張,動亂也。另一方面對一國之經濟,關鍵不在人多,人之素質也——事涉競爭力也。可是人口太多時能否確保人口之素質?不是不行,代價甚鉅也。 按中國今日之所以脫貧有眉目,計劃生育政策,實有其功勞也:倘非如此,弄到像印度般,被過剩人口壓垮時,脫貧誠奢談也。觀乎印度、墨西哥、菲律賓這些,人是多,如何看,皆不像強國也——人之素質被拉低也。 倘看印度情形,於可見未來,印度難有突破也——控制人口,不知從何下手也。

約翰遜辭職之聯想

繼安倍遇刺後,地球另一邊之英國,有首相約翰遜突然宣布辭職:其辭職頗奇怪,蓋此前,竟一下子幾十個官員同時離任。有何所圖?似為不滿而不滿也。 到底是何原因導致官員反約翰遜,姑且不論,約翰遜與安倍亦差不多:按二人於政績方面,可能半斤八兩,商榷之處甚多,起碼在任時,能帶來一時穩定——鎮得住場也。安倍至少做足兩個任期——以四年一任計,不像其他不足一年。而約翰遜,甚至是貝理雅後,唯一望之似首相者——餘者皆碌碌,撐不起場面也。 傳統上英國保守黨貴族氣息濃,高高在上,不接地氣;只有約翰遜憑藉其親民作風,成功拉攏草根人士選票——擺在以前,難想像也。保守黨內有誰能像約翰遜般,能與民間有效溝通?幾乎無也。 倘因單純反約翰遜,強迫其人下台,未免意氣用事:綜觀英國政壇,除約翰遜,尚有人耶?情況仿似日本缺少安倍:日後能做足兩個任期之首相,不知何處尋也。 當然人才再好亦需要大環境配合:安倍、約翰遜於身處之環境中,實已竭盡所能也。 竊以為英、日兩國之問題不是誰任首相,而是民心向背:以英國而言,脫歐為普遍訴求。哪怕脫歐引起不良後果,比如食品、藥物短缺,實民眾自找也。尤其在文化上,叫英國人與法、德、意等打成一片,強英國所難也。即如英國在歐盟時,尚保留用英鎊而不用歐元:對歐洲大陸,始終感到有距離也。 日本情況雷同:日本之民情普遍是親美,同時反中國。日本政治人物能力排眾議乎?大不易也。另日本之產業是與美國深度捆綁,日本首相能改變乎?難乎其難也。 按英、日本身有一共通點,那就是皆為島國:島國之思維特質為閉門自守,因之不免排外。英國,極度討厭歐洲大陸;而日本與中、韓等關係如何,有目共睹也。歷史上英國經常扮演搗蛋角色,專破壞歐洲各國間關係——歐洲越亂對英國,越好也;日本則民族構成單一,不歡迎外來移民也。 當然論其自身,英、日皆甚細小,因之極需倚仗大國庇護——大國者,美國也。英、日當美國之跟班,不可免也。

安倍遇刺之煩惱

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遇刺身亡,頗為事出突然:據報殺害安倍之凶手曾為士兵,僅服役三年,又謂行凶與政見無關也。 當真與政見無關乎?倘確是,那就撲朔迷離也。 按政治人物遇刺,古往今來並不少見:即如美國,已有總統甘迺迪與林肯兩位。另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,導火線則是歐洲某王室成員遇刺——一人遇刺導致生靈塗炭,星火燎原也。而日本單是近代史,亦發生過不少:表表者有明治時代之首相伊藤博文,遭一韓人殺害也。 竊以為正常情形下,應是凶手對某些政策有不滿,才行凶:說安倍已不在其位,然現今執政之一群人,為安倍陣營核心也。政策依舊有安倍之影子:反對之人所針對者,想必攸關內政,蓋正常論,外交事情對一般人,嫌太遙遠,不及內政切身也。 有一點可以肯定是,安倍遇刺對日本政壇派系之結構,會有即時衝擊:安倍政績如何是一回事,總有一定威望。尤其觀乎安倍以外,日本尚有人乎?暫時看不見也。另一方面倘弄到群龍無首,政壇各派人馬為爭位站出來,激烈內鬥,不可免也。 此間有一點是不容忽視,涉及日本社會文化:按日本社會結構,底層人群辦事勤奮認真,惟作決策之上層,則昏庸無能,經常昏招百出。從日企已反映:很多時候上層做一簡單決定,花費很長時間,亦未決定到也。與此同時底層員工克盡己任,把事情做到專精,誠不容否定也:他們之煩惱,上層之窩囊也。 日本之產品哪怕是低端貨,可以做到漂亮無比——做過頭也。上層無能之表現也:他們腦裡沒策略、沒概念、沒思維,對內如是,對外如是,且缺靈活性也。 說淺白些,廣大「嘎仔」,彷彿只宜被人管,而不宜管人家也。 事實是安倍為日本人中極少數——安倍外,沒一能壓得住場也。這從1990年起至今可見:沒一首相能坐得久,僅安倍例外。安倍一死,到底掀出如何波瀾,不難想像也。 總言之文化決定一國命運:日本終歸是日本也。

大灰熊之玄妙

最近俄羅斯起訴兩名科學家,指控洩露科研機密予中國:姑且不論內情,中俄關係不是很穩固乎?看起來,彼此尚有顧忌也。 按俄羅斯如此反應是很正常:始終沒一國家會肯洩露敏感東西,予外國人,包括中、美。推而廣之,當美國限制科技出口到中國,中國是不能怨——美國對其他國家,同樣也。日、韓那種是基於她們受美國操控,才有機會獲得美國技術:其代價,國際間沒法自主也。中國欲像日、韓般乎?美國態度不論,對中國,無稽也。 將心比己,中國自己亦不希望隨便洩露秘密也:倘公開出來,中國尚能賺專利費乎? 另一方面普京亦已公開表明,他是俄羅斯優先:多於顧及中國也。而歷史上看,俄羅斯,素來是不隨便信任其他國家:說到底核子大國,任誰都忌讓三分也。 即是說中俄哪怕合作,必然有個限度:一來彼此相鄰,有地緣矛盾;二來事實上中俄經貿按其實,尚是緊密不夠。比如俄羅斯小麥,中國過去購買不多也;又如俄車,如今中國各地不多見也。 地理上俄羅斯本身位處極地,一嚴寒,最低可動輒攝氏零下數十度——難熬也。自有史以來俄羅斯都總是東征西討,彷彿侵略成性:不能怪俄羅斯,尤其是,起碼需要一些溫帶地區,方便航運往來也。海參崴是為例:此一俄羅斯港口,清朝時,即由清朝割讓給俄國也。 按俄羅斯一向被形容為大灰熊:凶狠成性也。面對此一大灰熊,不能不防備也。 當然不是說中國,需與美國保持什麼關係:倘美國朝野一致認定中國為敵人,中國對美國,能有幻想乎?何況中美經貿當真互惠互利?觀乎中美貿易逆差之大不可持續,可見一斑也。 一旦中美關係毫無轉彎餘地,而中俄間亦有顧忌,中國可能要像俄羅斯般,單打獨鬥也:按其實非無不可,普京是很好之借鏡。倘懂得從實力地位出發,不婆媽不拖泥帶水,本質上,學得普京之玄妙也。

香港回歸趨勢談

圖片
適逢香港回歸二十五周年,不妨說說香港。 過往筆者一直強調中國市場是兩個型態,即低價市場、面子消費。像iPhone、LV、瑪莎拉蒂之類高端品牌,才能立足中國市場——能予人面子也。而低端貨像鈴木、三星、H&M之類,於中國,基本是沒好結果——不受國人歡迎也。至於低端一邊,則全是國貨天下——倘拚低價,除非是越、印也。 另一方面中國之產業結構,亦有所進化:過去僅做出口加工,蓋因其時成本低也。如今則不同矣:企業必須進化,且是箭在弦上,不得不發。而如何進化?當然要像華為那種,擁有研發專利,靠收專利費度日也。 中國如此趨勢對香港尤其港資,當然非常不利:香港過去一樣是做出口加工,惟此中,是沒高科技也。而港人素來短視,根本不可能有華為那種長遠眼光——辛苦非常也。於舊時香港投資國內,與國內之需要一拍即合——彼此有緊密關係也。然如今?國內需要者,香港給不到,則兩方關係,無從談起也。 另一方面香港缺乏高端品牌,能給消費者面子。而這與香港文化本來面目,大有關係:能代表香港之文化,當然是深水埗那種。說好聽,平民化,接地氣;難聽些,低端下流也。而倘把低端面貌刻意扮高端,徒然四不像耳。 因之兩地之間漸行漸遠,究其實是必然:尤其對中國,自身發展才是重點。總不能為香港,而犧牲廣大十四億人也:後者之幸福,要緊得多也。對中央政府,能保持對香港之主權,已足夠:自己軍隊守得住港地,維持國家領土完整,至關要緊也。至於港人人心如何,根本尚是次要:必要時,要地不要人也。 推而論之於台灣問題上,原理雷同:能掌控寶島之土地,比爭取島民民心,更實際也。而倘簡單概括,留島不留人也。 大抵上尚能對中國有貢獻之香港人,皆是上一代——壞點說,殘餘價值也。新一代則不然:說具體些,所有1990年後出世之香港人,對神州大地,用不著也。尤其是今日新一代中國青年,本領不輸國際菁英:要向外招才,當然放眼全球,且要最精銳者。倘勞心勞力於香港青年身上,無謂也:不會對中國產生價值也。 大抵上尚能對中國有貢獻之香港人,皆是上一代:說具體些,所有1990年後出世之香港人,對神州大地,用不著也。(中新社圖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