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0月, 2024的文章

電動車各國反應談

圖片
倘說中國是電動車之表表者,先進之邦反應如何?倒各有各盤算也。 比如,歐洲大多車廠已有推出一系列電動車型:最先有「波子」,幾年前已有專門車型賣;接著平治短短幾年,更有完整產品線也;而法拉利亦於來年推出全電動跑車——有待機而起之意也;尚有其他比如瑪莎拉蒂——總之就族繁不及備載也。 竊以為歐洲車企主要旨在買個保險:賭一下電動車是否真能普及,而成主流也。當然押注是有風險:短期賺錢與否,不重要,僅防患於未來也。 按歐洲電動車整體與中國差異在:前者較注重駕駛體驗也。這是歐洲車一貫之賣點——豪華品牌之定位也。對比下中國車彷彿本末倒置:好像把車視作手機、數碼產品般,流於古古怪怪也。更遑論駕駛體驗——中國車企無一標榜此也。 那美、日方面又如何?竟似抱殘守缺:像美國,福特等本亦有研發電動車型,惜現今卻停止。何也?開宗明義嫌缺賺頭——從短線角度看,確如是也。而日本亦全面看衰:舉例豐田,甚至認為電動車終遭滑鐵盧,不成氣候也。當真乎?尚需時間證明:連同三菱、鈴木等一系列者,擺明態度鮮明,不願作出改變也。 按美、日之短視平心而論並非全錯:以盈利角度,電動車者,確是不值得押寶也。就看二手車市裡電動車一般不保值,當可明瞭:對消費者,為新興事物掏錢,有當白老鼠之風險也。何況未來電動車之前景實猶未可料:或會大為普及,亦有全軍覆沒之可能也。誰能說準電動車終會大獲全勝?尚有很多事要做也。 究其實當中國欲藉電動車超越先進之邦時,論本質,做實驗也:惟此中消費者到底感受如何,誠不得忽略也。 惟當然美、日反電動車另一面,是保守心態作祟:對美國保守派,燃油車者,他們集體回憶也,焉能拋棄哉?而對日本,倘能守住美國市場既有都利益,又何足懼?反正中國車美國必然抵制也。 歐洲車之情形是北美市場整體難守:北美者,日、韓車之天下也。中國市場之利益,乃要命得多也:不得不顧慮也。 究其實當中國欲藉電動車超越先進之邦時,論本質,做實驗也:惟此中消費者到底感受如何,誠不得忽略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說國民黨不合時宜

按近幾年大陸對台政策一大變化,正是越變越強硬:對待台灣,毫不客氣也。且大陸已不管台灣是哪派主事:不管藍綠還是其他顏色,一律沒面給也。這固然是出於台灣民情本來就反大陸——且有思維僵化之意味也。任何溝通、對話於兩岸關係上,徒然也:綠營毋庸多言,然國民黨亦一樣,蓋後者自身崇美非常也。 而國民黨崇美之本質最大問題在:親美對於大陸,不切實際也。 需知一來美國幾十年來,是從未信任過中國——中美之間,本就話不投機也。另一方面美國之一套較諸於大陸之需要,不合用也:比如玩財技者,哪能促進就業哉?又如eBay、亞馬遜之流,於中國不敵阿里巴巴,必然也,蓋有文化差異在也。 按過去國民黨是主力做美國生意:如此一來國民黨在面對大陸時,不免雞同鴨講也。比如國民黨往往會吹噓美國市場如何好景、美國制度有多棒、美國貨如何無敵於天下⋯⋯族繁不及備載也。然哪怕統統是真,又如何?需知橘越淮而枳也!大陸反感、抗拒自有其理由在:關鍵不在孰優孰劣,只有合不合宜也。 而倘進一步說,問題核心在於大陸到底需要什麼?比如以大陸之大,需要多多接觸歐非拉美——大抵並非說英語也。就如法語,於深耕非洲時,有用也;又如拉美,普遍說西班牙語——用英語,反顯得突兀也。當大陸需要學各種非主流語言時,國民黨能幫忙乎?尤其於歐非拉美,國民黨人脈缺缺也:根本不熟悉這些國家也。 這是國民黨人普遍未能意識到者:按現今藍營大抵之盤算是,一切恢復至幾十年前也。那幾十年前正是台灣人在大陸市場長袖善舞——純粹特殊時代下之產物,誠不可持續也。尤其當大陸發展到一高度時,對借鏡必有要求也。倘最終大陸排擠台灣、國民黨,本是意料之內:說到底台灣之一套,盲目親美之產物也。 從世界趨勢看,制度上不再學美國已經成為大勢:最主要是因無助提升自己也。何況美國還產業空心化:能餘下多少老本可吃哉?哪怕在台灣,國民黨被台灣選民嫌棄,亦相當明顯也。

需付出萬倍之努力

圖片
【轉載內地媒體報導: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接受《新浪財經》CEO鄧慶旭訪問時表示,中國電動車在核心技術上並無優勢,只勝在產業鏈完整。魏建軍指出,因缺乏核心技術,導致中國汽車市場發生無序價格戰——過去10年中國已有24家車企消失,未來定必更多。 魏認為,目前中國車企在全球品牌力尚不足,主要是賣產品而非品牌;又冀各車企努力提升成車品質、品牌溢價能力。】 到底中國車之質量是否依舊不濟?無疑是否定——之不過只是比過去有進步耳。而技術又是否致勝關鍵?究其實不盡然:比如舊時三菱在技術上完勝豐田,偏卻是豐田笑到最後也。 概言之就是中國車,頂多僅豐田、福特之水平:有質量,惟難賣好價也。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目前實尚處起步:此間關鍵在於倘要大有所成,非三朝兩日也。而產業鏈優勢實質上亦沒啥好吹噓:美國舊時有汽車城底特律,如今安在哉?彷如一片廢墟也。 而倘進一步說,事涉做廠之困難:按做廠此回事最大難處是投入多,於多數情況下,勞而少功也。所謂投入多固然是指人手、設備之類;毛利不佳則是出於產品叫價本錢,不足也。豈非白做?成本低時是沒關係,然風險尚難迴避也。 一般而言對於做廠,品牌溢價能力才有助於賺錢:以造車而言,根據資料,盈利率最高者為法拉利,有五成;平治次之,有三成;而大眾化廠牌比如豐田、三菱、福特這些,倘有一成,已可喜可賀也。另一方面技術又代表些什麼?主要是指生產技術,能提升品牌形象:就像平治、法拉利、「波子」那情形,人人趨之若鶩也。 從舉世情形看,於競爭中叫得起價往往不是必然:就如「美國製造」能算是品牌乎?又或日本:日本車弄得像麻糬形狀般,哪能賣出好價哉?歐洲則相應好得多:主要在於歐洲製造所代表者,藝術品也,能走高端路線也。 中國之問題究其實正是在此:中國所生產者論本質為工業製品,而工業製品者,只能定位大眾化,價格不能貴也。況且把產業造成藝術品之級數,談何容易哉?技術不是不該加大投入:如何把技術化作神奇,鬼斧神工般,才是最高境界也。 按魏董事長冀望爭取品牌溢價,舉凡國人皆抱持:只是需付出之努力,萬倍也。 按爭取品牌溢價舉凡國人皆抱持:只是需付出之努力,萬倍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藍綠對美國之認知

綜觀大陸是次對台軍演,與佩洛西訪台時不同之處是:前者是針對台灣,後者則主要美國也。而雷同者是兩次美國都是束手無策:美國要反擊,理由難尋也。 此間一個重點在於台獨非美國所追求:或進一步說是,台灣對美國,非核心利益也。而這只要看美國沒駐軍台灣當可見:反之日、韓、菲以至新加坡,皆有也。 倘兩相比較,以民進黨遠不及國民黨理解美國:比如,美國會真是支持台獨乎?倘真支持,那美國在台協會之言論又如何看?此組織決非白設——代表美國官方發言也,且每次美國在台協會都似不願火上澆油——常潑台獨派冷水也。 說到底美國對付中國是自有其盤算:此中哪怕美國糊塗犯錯,僅美國之事,輪不得第三方指手劃腳也。而台獨一些激進行為本質是畫蛇添足——為美國帶來反效果也。 國民黨則老練得多:像馬英九在任時即曾言,謂決不會做些違背美國之事情。親美素來是國民黨傳統:於過去,國民黨亦從未有為美國帶來什麼尷尬、難堪也。 這是出於兩黨背景、思想之迴異:國民黨一成立本是旅美華僑所促成,歷經幾代,國民黨普遍有家眷於美、加。又拿馬英九作例:其人有兩女,皆美國籍也。而於美國政、商二界,華裔中還是以台灣作主流:像郭台銘,還能與美國總統交流也。 反之民進黨人多是些台灣之原居民——直白說,土包子也。土包能有什麼國際觀哉?須知綠營都是出身農村居多——比如台南也。他們之視野不免流於狹隘與無知——如陳水扁;又夜郎自大,還置美國之施壓於不顧——以為美國會顧念他們也。 藍營整體而言比較崇拜美國——美國有什麼,立馬吹捧到底也;相反綠營對美國不太感興趣——他們所愛者,日本也。藍營比較熟悉史泰龍、甜甜圈、微軟、蘋果之類;反之綠營眼中就只有寶可夢、味噌湯、浮世繪、三菱電機等等——日貨也。 按國民黨主要問題是其執政能力不足——馬英九是為例也,且在台灣不接地氣——於哈日族面前強調如何親美,話不投機也。可是對美國說,藍營依舊是好棋子——美國之期望是藉此制衡綠營也。而這才是藍營今天生存之基礎——柯文哲則難捉摸也。

大陸對台慢火細燉

早前台灣雙十節,賴清德發表上台後首篇雙十演說——外間一般認定賴清德會藉機宣揚台獨,蓋賴是台獨派也。只是演說一出,卻非如此:都是說什麼中華民國之類,彷彿國民黨人也。而有傳一些綠營政客對賴此篇演說,深有微言也。 另邊廂大陸亦藉機舉行圍台軍事演習:於事前甚至有準備開戰之姿態也。防範賴宣布獨立乎?據大陸軍方說,演習是對台獨分子圖謀台獨之強力震懾也。 與此同時大陸官方還點名抨擊賴清德,謂其人是務實之戰爭引發者;又再向兩個頑固台獨分子實施制裁——嚴格說來非賴清德人馬,只因力主台獨,成祭旗對象也。 按其實很多民進黨人、台獨派,說就說想台灣獨立,然哪怕只是說,亦是左顧右忌——遑論付諸行動也。此間最大關鍵是美國之壓力:美國不欲台海生事,破壞亞太之平衡也。就以蔡英文為例:任內幾乎不提台獨,越是正式場合,越如是也。當然論背景,蔡是民進黨之非典型:賴清德那種激進派才是也。 事實上台灣之前途到底如何,非台灣自己能決定:起碼美國不支持,即無可奈何也。而美國亦不過看在對自己有何好處:倘台獨有利於美國,美國固然支持,可是從美國在台協會之言論看,端倪即已見也。何也?需顧及亞太整個棋盤也。 至於大陸之一系列舉動,則顯然是另有盤算:究其實賴清德演說中並未明言台獨,然有與否,不重要也。大陸之矛頭是指向賴本人:大陸認定賴是危險人物,且不管賴說過什麼,大陸一律視作鼓吹台獨,並以此,為打擊台獨佈局也。 換言之就是大陸所求者,行動之方便理由:民進黨執政越久,對大陸越好也。 這是很多兩岸關係評論所忽略者:不是說非綠陣營執政,兩岸就會雨過天青。大陸對台灣根本已毫無期待:事實上哪怕是非綠陣營,並不見得支持統一。非綠陣營所期望者,是兩岸維持現狀:永遠分治下去,且堅拒統一也。 按現在大陸對付台灣明顯是慢火細燉:大陸不急於統一也。何況從技術層面,凡事先佈局為佳:為達成目標創造條件也。

日本停滯與文化

圖片
竊以為日本之所以長年經濟不景氣,非因房地產崩盤:房地產泡沫爆破,論正常,頂多停滯幾年耳。然及後還一池死水,則擺明是另有其因也。 比如,日本經濟結構幾十年來,幾是原封不動——都是同一群企業主導也。當然歐美亦差不多,只是日本卻有另一重包袱在:終身聘用、年功序列也。儘管此兩制度於日本早已無以為繼,其遺毒卻為禍深遠:對日企,難以跨越之大山也。 那終身聘用、年功序列有何弊端?倘是前者,是使人員缺乏流動:當職位長期被一群舊人坐著不走,新人必難升遷也。而年功序列則是鼓勵企業論資排輩——從長期看,製造因循苟且之文化也。日本主流企業一般死氣沉沉,正是守舊之反映也。 凡此皆涉及文化,任誰主政都一樣:文化此等東西,本質是比較頑固也。 當然亦不能忽略美國之因素:日本經濟改革倘不獲美國首肯,一切白談也。另一方面日本主流企業,市場還在美國:且深耕過程中,日美關係,難擺脫也。 按文化之因素對經濟之影響,是很少人指出:很多時是經濟歸經濟,文化歸文化也。可是某一國家經濟大有所成,倘沒文化因素影響,按理該是很易仿效:仿效失敗通常是基於文化差異也。舊時日本經濟起飛,由美國到歐洲皆曾有學日本之風潮,就是無一例外慘淡收場:那些講究尊卑、愚忠之一套,對歐美,匪夷所思也。 當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:日本長期經濟不景,亦是此等文化所影響也。 按其實倘推而論之,其他國家亦是:像美國之所以製造業空心化,從長期看是必然,蓋美國,本就缺乏發展製造業之土壤也。歐洲尚有一定製造業之基礎,主要在文化上,歐洲製造是有其底蘊在——對比下,美國以至拉丁美洲,所不具備者也。 再或印度:印度受英語系影響甚深,導致在發展經濟時,本末倒置也。又如中東,保守過度墨守成規,弄得彷彿不近人情:極端宗教狂熱,對經濟,大礙也。 中國過去亦是講究倫理過度,導致發展滯後民風閉塞:好在這些毒瘤一一被剷除,中國才能大展鴻圖,煥發新面貌也。 按文化之因素對經濟之影響,是很少人指出:終身聘用、年功序列對日本,難以跨越之大山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日本低息之迷思

石破茂本人是防長出身,因之任日本首相後,其經濟政策不免讓人憂慮——嫌石破不懂經濟也。即在近來石破先開腔,指與日本央行討論後,現階段不宜加息也。 日本加息?多年來不多見也——應當指出讓日圓貶值以提振出口,幾十年來,日本一貫國策也。就如每當日圓幣值上升之時,日本央行必然忍不住站出來,出手壓抑一下——深怕影響出口也。反映在利率上,日本低息為必然:尤其日本專攻美國市場,日圓哪能值錢哉?何況日貨者,從來都是高不成低不就——處於尷尬定位也。 大抵才任日本首相不久,對石破茂說,現階段,只好不變應萬變也。 然倘擴而論之,涉及治經濟之問題:意思是,減息才是好事乎?又或,加息就是不好乎?即以美國而言,近兩年因經歷通貨膨脹拚命加息——嚴重時,甚至有美國人賣血,以應付日常開支也。現在減息不是不行,倘通貨膨脹死灰復燃時,更糟糕也。 以日本之情形說,當每一次日本央行出台政策讓日圓貶值時,日本民眾反而紛紛節衣縮食——擔憂物價上揚也。越貶值就是越壓抑消費:除非是低價品,日人才捨得掏錢購買也。近三十多年來日本零售商稍有看頭者,如優衣庫,以低價見稱也。 從美、日之情形當知通貨膨脹壓力,誠不得輕視也:只是像美、日等先進之邦,其政府一向短視,只顧保持現況,懶理日後禍患。至事態嚴重出禍時,亡羊補牢亦不得也:經濟結構不可持續,總得需改變,以免夜半臨深池也。 按其實經濟轉型此回事,實屬知易行難:此間核心在於國家作何定位?即以日本講,堅持出口導向專攻美國市場,尚有戲哉?又如美國,繼續讓美國產業空心化,美國已不樂見也:可是美國本就缺乏發展製造業之土壤,如此一來,才頭痛也。再如歐洲:專攻高端製造業以藝術品作標榜,才是上策,否則與落後之邦拚,必敗也。 很多落後之邦正是一直未能有效定位,才長期落後,內亂不休也。 中國亦是類似情形:企業作何定位,究其實依舊不清也。可是隨著中國生產成本已非過去可比,已難再得過且過也。

洲際導彈之涵義

近來中國公布成功發射一枚洲際導彈,頗為震驚外界:此間嘖嘖稱奇者是,美國不但沒第一時間批評,且不多加開腔也。被嚇壞乎?似如是也。 按發射洲際導彈從舉世之經驗看,成功者反而不多:哪怕是美國,亦是失敗佔多數也。此間主要在於導彈此一東西從科學角度說,總不能脫離物理定律:以常理論,射如此遠總需燃燒大量能量,且發射之平台以至導彈本身,大小需合適也。如此一來消耗之物料必然多:情況一如火箭升上太空,類似之條件也。 原則上中國要炮製如此導彈不難:以中國工業、科技之能力,萬事俱備也。而揆諸實際,這很考驗一國之工業實力也——美、蘇冷戰年代其中焦點之一正是太空競賽,而太空者,本為未知之環境也。於此中科學研究之投入,自然不計其數也。 按今美國之困難正是製造業衰頹:光是導彈發射平台,大工程也,更遑論導彈本身也。一旦缺少製造業之支援,能如何辦?靠一張口吹牛皮,緣木求魚也。 究其實此間重點在於中國發射洲際導彈成功,是有什麼意義?以是次說,射程範圍竟遠至東太平洋跨越夏威夷:弄不好,直達美國西岸也。且如此一來,中國理論上,已可控制太平洋大部分地區:倘要包圍台灣控制台灣周邊海域,沒問題也。且另一方面,嚇壞日本、澳洲這些地區:同樣在中國導彈射程之範圍內也。 換言之於震懾美國之餘,像日本之流,對中國更反感,當可期也:事實上日本已第一時間向中國抗議,然意義在哪?徒然束手無策耳:非技術之問題,美國不許妄為也。至於澳洲、菲律賓則更如是:於此中,美國幫不上忙也。 過去中國於太平洋地區,所遇之局限是海、空方面之控制能力不足:此間需在造航空母艦、戰鬥機以至遠程導彈方面,多多投入也。且此中所消耗者是時間:必急不來,蓋事涉龐大工程也。 從戰略角度說,美國越是反中國就越是適得其反:中國戰狼外交,某程度是反作用力,而作用力者,美國也。越是迫得緊反彈就越大:論本質,自作自受也。

中東戰事擴大議

近來以色列似不再局限於打巴勒斯坦:還向北攻打鄰國黎巴嫩。像早前黎巴嫩街頭各處,即有炸彈同時爆炸——電影情節乎?一般被視作以色列戰爭轉捩點也。 而更要命者是以色列甚至廣蒐情報,把多個黎巴嫩重要領袖一一殺害;並不斷空襲,大量黎國平民死亡,且數以千、萬計也。值得一提者是巴勒斯坦方面,以色列尚未能真正擺平——一邊未定天卻另闢新戰場,兵家大忌也,值得乎? 一些分析指以色列如今是為求擴大中東版圖——矛頭直指伊朗,蓋伊、以長期敵對也。可是於戰線擴大下,亦有分析認為以色列連同美國,最終只會陷入泥沼不能自拔:阿拉伯世界究其實亦非善類,何況自身是地頭蟲,打贏猛虎,非奇事也。儘管中東各國各派彼此是不咬弦,於大敵當前,必另外態度也。 像伊朗總統就對以色列之行動如此回應,曰:「不應讓黎巴嫩在戰鬥中孤軍奮戰,如是者則以色列,必難接二連三襲擊伊斯蘭國家。」並斥以色列為當世最大恐怖分子:「倘國際不能有效阻止以色列,伊朗自會作出適當回應。」應當指出止至目前,伊朗依舊保持克制——至於到底忍到什麼程度,則只有伊朗自知也。 有一點可肯定者是,中東局勢發展至此非美國所樂見:尤其在考慮烏克蘭情況懸而未決之際,一旦另闢戰場,美國能兼顧乎?過去一年拜登不斷派國務卿到中東斡旋,即可證明美國取態:只是猶太人者,美國能開罪乎?必被牽著鼻子走也。 彷彿是場報應:皆因美國過去在中東胡作非為久矣,與中東人之恩怨,數不清也。何況又有以色列:偏偏以色列又是與阿拉伯人長年結怨,使情形更惡劣也。 就如現今之也門與紅海,美國明顯束手無策——任阿拉伯人擺佈也。 按中東之亂局不能說拜登是始作俑者,卻暴露拜登落伍之一面:拜登之思維大抵是美蘇冷戰之一套,放諸今天根本過時。像烏克蘭危機般,烏克蘭、東歐之重要性恐還不如中東:因錯誤判斷,難以自拔也。 事實上中、俄在中東一直都有佈局:對比下,中、俄尚能與中東好好相處也。

說石破茂與中美

近來日本又換一新首相,曰石破茂——按換首相對日本說根本家常便飯,理應見怪不怪也。而石破比較特別者是其人已五度參選,終告是次成功跑出:一般認為是執政之自民黨長期內鬥,加以頻換首相,致用人上,選無可選也。而石破是次登上大位時已67歲——剛好前任安倍晉三遇刺身亡,同樣67歲也。 倘論政策當然不會有何亮點:反正日本貴為先進之邦,自然難有鴻圖,何況換相又如此頻繁也。包括外交亦然:日本鐵定親美,對中國反到底,民心所決定也。 綜觀石破茂之生平,政治世家出身,而為官則任過國防大臣——國防部長也。如此一來其人那些經驗皆與國防有關:有人問石破茂經濟方面政策,石破竟答非所問也。 然對中國說,更麻煩者是此一石破茂是有些許親台灣:曾經常來台灣訪問,還曾言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,彷彿日本國土也。於中美反目之當下,石破如此背景不免引起憂慮:然考慮回日本政情,日本因素於台灣問題上,實不該被忽略也。 按台灣之政壇不分朝野,親美是必然:即以國民黨而言,根本是鼻祖也。而藍綠雙方最大分野大抵是對日態度:綠營尤其親日,還遠勝於親美也。反之國民黨不太瞧得起日本:藍營之心態是,搞定美國,即一切好辦事也。 毫無疑問是藍營較知時務:按台灣之事情美國能作主導,日本則不能,蓋日本者,美國之跟屁蟲也。而綠營則因此盲點,往往盡是錯誤判斷:賴清德是為例也。可是對一些台灣人,比如漁夫、農民之類,美國離他們太遠——僅精英才有能力親美也;而日本則於日常生活比如車輛之類,對台灣實惠些——尤其綠營,覺如是也。 大陸之情形是另一回事:美國同樣對大陸人沒意思,蓋美國反中國也;而日本則中日恩怨複雜,大陸整體反日——他們去到日本其中要旨,於靖國神社塗鴉也。 話說回來,當聚焦回中日關係本身,這就非日本首相說了算:直白說是不論誰當日本首相,都一樣也。如此一來亦自難寄望石破,能帶來什麼奇蹟:中日之間,少些往來較妙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