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1月, 2022的文章

民進黨慘敗之背後

台灣地方選舉民進黨一如上屆,遭逢極大慘敗:是屆不但北部、中部,哪怕基本盤台南一帶,贏亦不過險勝,且有點勉強也。一般認為此結果是及後台灣大選之指向標:事實是蔡英文還因此辭去黨主席。 按民進黨慘敗純粹是執政一久之結果:即如馬英九,臨下台時,國民黨地方選舉亦是一敗塗地。再看美國,奧巴馬、小希殊皆是連任後跛腳也:日子一久政績如何,選民心中有數也。而蔡英文,其政績非但不見得亮麗,還難看,如此多年,該差不多矣。 很多時候在如此基礎上,一遇爭議,哪怕雞毛蒜皮,亦可引發致命結果:像選前某民進黨籍市長欲連任,被指大學論文涉嫌抄襲。證據有否姑且不論,哪怕當真,有很大問題乎?頂多道歉即止也。只是不料適逢民進黨聲望日頹,自當道歉亦不夠也。 然則不管如何,對台灣選民,重要者是欲真正有改變:如今國民黨以近乎狂風掃落葉之姿態勝選,算什麼?國民黨當真高支持率乎?不見得也。比如台北市長是屆換上兩蔣後人蔣萬安,然此一蔣萬安除是紈絝子弟,橫看豎看,不過帥氣些耳——看不出有何過人之處也。大概是挑無可挑,無奈下之選擇也:找不到更好者也。 竊以為關鍵在於台灣不少選民,心態已告大變:大多早已厭倦藍綠之爭,而這從選前不少調查顯示中間選民、游離票甚多,當可見也。另一方面近幾年來,哪怕民進黨如何不得人心,不見得國民黨支持率有所提升:說調查可能受政治立場干擾,綜觀看,該八九不離十也。 過去由李登輝年代起,台灣每逢大選炒作藍綠議題,基本指定動作;隨著時間流逝,效應江河日下也。 無疑這與兩岸力量對比大有關係:大陸如今國際影響力幾何,看早前G20與亞太經合峰會,當可見也。各國元首爭著見習近平為哪樁?爭入中國市場也。相反台灣有如此級數乎?李登輝年代或有,整體說,幾無外交空間,更遑論現在也。 論統一台灣不可能有主導權——影響力輕於鴻毛也;而欲獨立,鐵定難跨大陸一關——蚍蜉撼樹也。美國又素來不當台灣一回事——專賣汰舊武器,當台灣冤大頭也。何況有誰支持台灣?舉目四望,純粹死局一個也。 按台灣之地位以至國際格局,根本有目共睹:台灣選民對統獨議題冷感,必然也。

論加拿大國情本質

圖片
說到加拿大,與中國究其實是格格不入:按加拿大之生活文化究其實,較偏向於中產,而且追求悠閒。傳統上加拿大人,倘要發展事業,通常會南下美國尋找機會:自己國家則用作退休也。 這與加國地廣人稀有關:其農田可一望無際,使用機器耕作也。且住房多為單棟屋:其庭園原則上,可泊幾部大卡車也。 如此一來與中國比,地與天之別也:於中國因人口眾多,追求悠閒,不實際也。且國人向來貧困,其所追求者,事業打拚也——誓要改善生活也。追求加拿大那種住屋形態於中國,非優先也:國人買房一般選擇住大城市,便於追求事業也。一個中國城市多指一、二線者,人口大抵集中於市中心,然溫哥華之類,多在偏遠市郊也。 中國之市場素來是兩個型態,即低價貨品、面子消費:消費者平日貪低價,錢一儲下來,即花在面子上也。加拿大人不是不買廉價貨,只是鮮有刻意豪奢:倘中價貨,差不多矣。即如當國人普遍追求iPhone時,對加拿大人,三星即可也;加拿大人只求開部豐田車即可,然於中國,要麼不買車,平治、法拉利者,最起碼也。 概言之就是中國之關注點,生存和發展方面;反之加拿大,則側重生活質量也。 按加拿大那種國情是英語系普遍特色:對英語系國家,沒脫貧之問題,因之比較注重個人權利方面。英語系一般認為追求這些,是天經地義:一旦與落後之邦交往,容易雞同鴨講,進而水火不容也。即以美國而言,中南美洲傳統上為美國之後花院,然近世以來,反與美國多多矛盾:她們皆嫌美國,不理解她們之疾苦也。 非洲亦為例子:一向以來對英語系,不屑一顧也。至中國大舉向非洲投資,英語系才急忙重新審視非洲:只是一溝通起來,鴻溝難填也。 反映在外交上中國一與英語系交往,通常沒好結果:英語系向中國灌輸什麼權益之類,對中國,陳義過高也;而英語系根本不可能理解脫貧是什麼,蓋她們富裕多時也。英語系普遍皆高高在上,要屈尊就卑理解落後之邦,挾太山以超北海也。 總體上英語系是以金融為基,對中國,不需要也:尤其當中國致力科研攻堅時。中國與英語系多加交往究其實,浪費時間也:倘說時間是金錢,錢是白花也。 加拿大之生活文化究其實較偏向於中產,追求生活質量:中國之關注點,生存和發展方面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亞太命運難與共

習近平於本年亞太經合峰會提出亞太命運共同體:倘驟看,彷似人類命運共同體也。然「人類命運共同體」一詞,本就流於陳義過高,那亞太命運共同體?差不多也。 倘以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看,至少中、美已不咬弦:中國提倡者,美國肯相信乎?同樣美國之一套套諸於中國,亦不一定合中國也。要中美間守望相助則更無稽:美國有事時,中國或可幫忙,然中國有事時,美國肯定不援手也。尤其共和黨人,普遍反中最狠,哪會視中國自己人哉? 尚有如澳、加亦雷同:皆英語系國家也。她們會信奉中國之一套乎?寧信美國也。 倘有成員擺平不了,則難團結一致時,什麼命運共同體,空話連篇也。何況尚有很多國家與中國有矛盾:最典型為日本,蓋中、日間常生齟齬,司空見慣也。又如南韓,於網上中、韓網民相互對罵,不絕於書也。中國要與日、韓合作,日、韓民間之反感,已是一大阻礙也。 領土主權爭議則更毋庸多言:像南海,中國能為求與越、菲友好,而犧牲主權乎?哪怕簽一個RCEP,作用有限也。 按其實不但中國自己,亞太各國之間之矛盾,能輕易被擺平乎?舉例日、韓關係本是水火不容,中國要如何調停?又如美國素來自私自利:鮮有援助其他國家。只靠中國一個,會否獨力難支?如此則如何做到大家庭精神?互信包容,合作共贏至少對美國,嗤之以鼻也。 還是那句:毗鄰難成自己人也。拿歐盟作對照當為明瞭:按歐盟二十七個成員國,光東歐與西歐間,大矛盾也。像波蘭、希臘之流,會信任德、法之領導乎?而拉入英國則更是敗筆:英國根本不當歐盟各國一回事,否則不會脫歐也。 舉凡國家相鄰都總是矛盾多多:所謂矛盾往往是爭地問題,不易被調和也。而中、美那種特殊情形則更難化解:必須冷戰到一程度,其中一方撐不下,才會有所轉機也。會談是沒意義:純粹各說各話也。 倘說促進亞太共同富裕則更無稽:像英語系已夠富裕,有脫貧之需要乎?其他窮國則嫌英語系不知人間疾苦,與英語系,缺乏共通語言也。

加國受辱誠自找也

圖片
按是次習近平與拜登之會晤,是藉著G20峰會和亞太經合峰會而進行。而其間習亦乘機會晤不少國家元首:整體看來,似是各國有求於中國,多於中國有求於各國也。儘管中國尚未至於是世界大阿哥,對中國,頗有萬國來朝之含義也。 很明顯各國是出於貪圖中國市場:以歐洲講,總得要為平治、「波子」、法拉利、空中巴士找買家也;對亞洲,儘管產品競爭力平平,一見中國市場,照樣不放過也。中東則擺明賣石油:尤其沙特,甚至欲以人民幣計價,以方便中國也。中國市場對各國之出口,至關要緊也:中國領導人之反應如何,未來經濟寒暑表也。 此正好謂之從實力地位出發:倘拿美國對照,於過去大半世紀,因各國皆搶入美國市場,美國才有些叫價權,亦即大阿哥也。 然峰會裡尚有兩國很不給中國面子——英國與加拿大,皆英語系也。前者,就於臨會晤之時即告取消見面——英國親美之本質,於英女皇喪禮已可見也;而後者,則習近平當眾表示不滿加拿大總理事先公開會晤內容——彷似訓斥加拿大也。 從報導片段看習近平算是客客氣氣:仍有以握手作結也。然習所抱怨者是加國作法,似是沒誠意會面——感覺一切白談,一如美國也。 對加拿大,不算地動山搖——習未有大動作也,只是僅幾句,即有如臨深淵之感也。 加拿大總理之情形顯然為反中之結果:既然反中國,中國自然沒必要客氣也。即如加拿大就有華為太子女事件:事件後態度如一,對中國,沒誠意也。如此則會晤有何意思?白談也。 英語系國家普遍都是如此:除美國,不屑於賺中國錢也。澳、加所賣者主要為小麥、牛肉之類,皆難賣高價,中國亦不會當冤大頭也;而英國則缺乏產出,純粹虛擬經濟——脫歐前尚說是進軍歐盟市場之跳板,如今有此功能乎?面向中國,沒囂張之本錢也:不過傍著美國而已,算啥哉? 美國到底是世界大阿哥,中國尚或給些面子;英、加此等貨色則擺明狐假虎威而已,能配與中、美平坐乎?弄到自己尷尬,自作自受,怨不得人也。 美國到底是世界大阿哥,中國尚或給些面子;英、加此等貨色則擺明狐假虎威而已,能配與中、美平坐乎?弄到自己尷尬,自作自受,怨不得人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說習拜會之無謂

自疫情以來中美元首基本沒會面,直到本年G20峰會與亞太經合峰會,才有機會:其背景是習近平已迎來第三個任期,與拜登剛於美國國會選舉中失利。從各方反應看,似乎對是次中美會面很有期望也。 有得談乎?眾所周知中美之間之矛盾,本質很難化解,決非溝通有否之問題也。中國要發展要進步,是攸關自身生存,然不可避免衝擊美國之利益:如在亞太地區,美國之一盤棋倘遭打亂,對美國,損失慘重也;又或在中東,爭石油也。此中中國能讓步乎?當然不也。 像周邊釣魚台、南海諸島爭議,事涉領土主權,能退讓之空間,無也。 另科研發展亦是:不論美國如何打壓,仍須繼續,蓋事關中國產業升級也。C919即為例子:中國焉能為了波音,而犧牲C919?說不通也。 與其他國家很不同:除周邊毗鄰外,中國大致能藉經貿,維護與他國之關係。且論爭霸,其他國家能堪比中、美乎?蚍蜉撼樹也。 從中美雙方反應看,似乎是拜登寄望大一些:對習班子,不太有談之意願也。始終拜登遭逢選舉失利,被反中最狠之共和黨得勢。哪怕拜登對習近平作出一些承諾,叫習近平如何放心?更何況中國能讓步什麼?共和黨人,肯定不會客氣:此等人群普遍視中國為異類,且皆死腦筋之輩,誓死反中到底也。 當大家話不投機半句多,能談什麼?只能各說各話,無謂也。 按其實倘中美之關像刻下般持續對抗,本質是沒法管控:邏輯上說既為對抗,必然是愈演愈烈,哪能控制?只有冷戰下去才是:看哪方支撐不住也。熱戰倒不至於:兩個核大國之間隨便動武互打,論本質,自殺也。再看美國歷史:對外用兵皆只敢動一些小國,貪小小塊容易吃也。只是結局之慘淡,則是另一回事也。 此正是最佳解答:按美國倒並非優勢盡佔,尤其是其經濟根本金玉其外,敗絮其中——川建國上台,並非無因也。只要中國強化產業優勢,堅持戰狼外交,當立於不敗之地也——自強不息,此之謂也。

說人性之保守一面

如無意外,既然共和黨奪得美國議會控制權,美國對中國肯定會強硬回:始終美國反中國者,共和黨為最狠也。而且尚要考慮今後很長時間:假定兩年後共和黨重新上台,不走運者,執政八年,則最少十年時間,中美關係只會壞下去也。 即是說起碼對美國,中國得繼續戰狼下去也:只硬不軟,甚必要也。中國不但不能退讓,尚要狠毒——按「狠」與「毒」二字可分開來看,前者指狠心,後者則毒辣也。凡此皆很講計謀:就看新習班子之智慧也。 然或會問像共和黨之類之保守派,何以在美國受到很大支持?與人性有很大關係也。 所謂保守是指什麼?概言之是堅持舊有一套:以美國而言,就是死命用美國貨,吃美國食物,堅持信福音之類。倘在歐洲,則有堅持吃歐洲菜——於歐洲不少國家,人們普遍嫌棄麥當勞、肯德基,嫌食物垃圾也。再如中東,保守者,堅持回教一套也。 而於中國,比如死命吃中國菜——寧喝蓮藕排骨湯,拒喝忌廉湯也;又或堅持自己審美觀念——比如反感人妖明星,嫌陰陽怪氣也。 很多時候當人看事物時,出於保險,往往只會遵從舊有觀念思考:不會隨便賭一把也。舉例英國脫歐,究其實是必然:傳統上英國是不願過多介入歐洲大陸,且融入不來也。一旦加入歐盟,經已是破格也:很多歐洲大陸之一套引進到英國,水土不服,導致英國人反感也。 因之保守究其實,人性之必然也:需衡量風險、得失也。而很多時,新興之一套觀念,往往經不起現實之檢驗——流於假大空,不切實際也。再拿英國脫歐作例:融入歐盟頂多促進英國金融業之發展,且僅倫敦受惠也。倘在其他地方如伯明翰、利物浦、約克郡者,歐盟與己何干哉?沒沾得好處也。 以英國而言,脫歐派通常立場較保守,比如約翰遜:於選舉中保守派,永遠都有優勢也。尤其當遇見不確定性時,對保守派,可大造文章之空間,廣也。 再拿日本作例子:日本長期以來都是自民黨執政,而自民黨者,保守派也。日本與中國永遠不咬弦,誠有其背景也:對日本,中國者,剋星也。尤其在中美持續對立下,日本之取態,不言而喻也。

乾脆與共和黨交鋒

於新一屆習班子宣告組成時,拜登似乎另一光景:按拜登與民主黨於美國中期選舉失利,被共和黨控制議會。以拜登首兩年政績慘淡來看,今後沒指望也。 按以美國過去經驗,執政黨在中期選舉失利,幾乎必然:輸多輸少之問題也。而對拜登,更大問題是其年齡:畢竟已屆八旬,對很多美國人,尚能飯否?事實上作如此質疑之選民很多:一旦輸掉選舉,恐連任亦成疑問也。 一般認為民主黨是次輸掉選舉,是與通貨膨脹有關:就在選前國會議長佩洛西接受電視訪問,謂眼下通貨膨脹不能稱之作通膨,只是生活成本上漲云云。此言一出即時引起公憤,普遍斥佩洛西不知人間疾苦。而無獨有偶,過不久有美國人闖入佩洛西家襲擊佩氏一家:據犯人供稱,是反感佩洛西常脫離群眾也。 竊以為凡此種種,只能算是導火線:根本關鍵是美國刻下民情,始終偏向保守。而如何保守?死守美國之價值觀,且是舊有一套也。像吃飯,堅持吃漢堡配可樂,拒吃墨西哥菜;又誓死捍衛英語,排斥西班牙語,或者其他語言;堅持信福音,抵制伊斯蘭教或其他教派;又鄙夷中國,抵制中國貨,支持加中國關稅也。 川建國上台決非偶然:保守思維之代表也。越是白人越保守,尤以英語族裔為然也。 民主黨在保守風氣底下,當然處境艱難:其支持者多為有色人種,且其政見又多流於空泛,不著邊際,對美國主流族群,不像代表美國人也。 究其實拜登兩年來對中國之政策,經已不算強硬:僅與奧巴馬年代相當也。只是因有共和黨之壓力,拜登要背離這些聲音,須承受很大壓力:對共和黨人,中國者,怪物也,必除之而後快也。哪怕與中國要來些協議,因有共和黨,欲達成,大不易也。 即是說中國在迎難而上之過程中,真正之敵人,美國共和黨也。 如此一來讓共和黨重新上台,與中國正面交鋒,可能還更加好:反正共和黨是美國反中之核心,對中國,擺硬就是。而硬橋硬馬相應來得直接,毋須轉彎抹角:倘顧忌太多,綁手綁腳也。而一旦長鬥下去,總有一方支持不住——很大機會是美國也。 當然此中中國尚需努力完善自己:增強抗衡之底氣也。

港、星與因勢利導

圖片
最近一期《亞洲週刊》封面以香港與新加坡比較為題:頗為老生常談也。而是次牽涉疫情:對很多國家和地區,防疫鬆綁以至解除,經已是主旋律。而此中新加坡對比香港,又走得比較前:不少金融機構選擇落腳於新加坡,以至當地房價一時間急升也。 香港似乎有點手忙腳亂,尤其金融界:常見有搶人才之呼聲,彷彿快受拋棄也。 嚴格說來星、港兩地刻下情形,疫情僅導火線:倘理性看,新加坡更適合溝通國際。關鍵在於地理:按新加坡位處馬六甲海峽,從航運上,溝通歐亞之大道也。幾十年來新加坡正是如此定位:不但普通貿易,金融亦然,蓋讓國際大行於新加坡落腳,從情理上,順理成章也。 香港則不然:毗鄰中國華南地區,頂多輻射南海、東南亞也。舊時中國封閉,對外界一無所知,依賴香港溝通外界,沒辦法也。現在中國貴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,身分已大躍進也——對中國,直接與各國打交道,豈不更好? 一帶一路即為例子:從中國經中亞、中東直抵歐、非,仿自絲綢之路也。而此中,香港是不途經也。 新加坡當然會受一帶一路之影響,主要在中國:對日、韓以至東南亞一些國家,馬六甲海峽者,依舊必經之路也。溝通歐亞,新加坡功能尚在也。 香港之情形是,較適合溝通中國與東亞各國:溝通歐亞究其實是力有不逮。而以香港人之人脈,大多集中於日、韓與東南亞諸國。如此一來如何選擇,尚不十分清楚乎?包括在金融、貿易上,香港定位連繫中國與東亞,才是出路也。 中央當然原則上可直接與東亞各國溝通往來,然對比之下,中國與東亞諸國之關係,只算次要地位:中國要看歐非拉美,甚至外太空也。如此一來中央把連繫東亞之事宜交予香港辦,走得通也。而對新加坡,光要溝通歐亞已是大生意,倘兼顧溝通東亞各國間,分身乏術也。 對香港,於具體作法上,比如可大搞東亞各國產物之集賣場——視作採購中心也;股票市場專讓東亞企業掛牌,讓東亞各地資金交易;又或當嚮導人,協助中國、東亞投資人尋找投資機會——當然集中於東亞也。總之就是認清自己之特點,因勢利導也。 倘理性看,新加坡新加坡位處馬六甲海峽,更適合溝通國際:香港之情形是,較適合溝通中國與東亞各國,因勢利導也。(中新社圖片)

超然蓋世之好處

圖片
中國如何做到超然蓋世?主要是能力方面:通常體育最能見到例子。 即如足球,比賽倘落後三球,有否魄力追回五球?難是難,且難於登天,非辦到不可也:化不可能為可能,超然蓋世之表現也。又如田徑,哪怕落後或絆倒,有否信念堅持,盡力而為,繼續衝下去?贏得世界尊崇,不得不戰狼也——哪怕三甲不入也。 按其實其他方面比如商業上,一樣如是。蘋果是典型:按蘋果不論做電腦抑或手機,全是自己一套風格——對手仿效不來也。尤其作業系統,一望就知蘋果專用:未嘗見三星之產品用到也。 又像平治、法拉利,倘與豐田、福特之車比較,大超班也:按平治、法拉利論規模不及後兩者,品牌力取勝也。且一般說被舉世推崇、尊敬者,平治、法拉利也:對比之下豐田、福特,崇拜者幾稀也。 近年南韓致力大搞服飾時尚,然與Chanel、LV等真正大牌,明顯很大距離。何也?沒做到超然蓋世也:橫看豎看,地攤貨也。H&M那些則更拙劣:衣服低質量外,甚至款式抄襲人家——本質上,坑錢居多也。 凡此已非經濟數字高低可比:成長率再高又如何?企業大多虛胖,競爭力敗絮其中也。而且增長率高,往往是本身用作比較之基數低:倘兩塊升至八塊,升幅四倍也,然要由廿萬升至八十萬,則不容易也。又如市佔率最多又如何?平治、法拉利肯定比不上,惟盈利率特高:少說三至五成也。較諸豐田、福特等,頂多一成左右也。 更要命者是過去中國產品之質量,一直為人所詬病:要提升質量去扭轉形象,任重道遠也。 按中國之企業大多一如恆大,盲目追求規模,以為越大越強:與華為比,地與天之分別也。即說阿里巴巴,行為、作風,輕佻怪誕,然一說到有何創造性之成就,無也。其他比如騰訊,有出類拔萃之處乎?談不上有競爭力也。至於瑞幸則更可惡:藉造假帳以瞞騙投資者,讓世人覺得,中國企業之典型也。 而當進一步說,中國做出大量非凡成就,背後還涉及國家之形象:宣傳自己時,需大量具說服力例子也。而倘這些成就舉世皆知,則提升形象時,易於折花枝也。 中國做出大量非凡成就,背後還涉及國家之形象:宣傳自己時,需大量具說服力例子也。(瑪莎拉蒂官方圖片)

經濟、思維、誤判

圖片
習近平新一屆內閣班子確定,似引來市場恐慌:其中香港股市一日內即大跌千多點,創下金融海嘯以來低位;上海、深圳股市亦持續跌破低位關口。一般認為是市場對新一屆習班子沒信心也。 對此即有胡錫進撰文開腔,認為這是市場誤讀習班子之未來政策,並強調中央不會不關心經濟之穩定:言下之意是,投資者胡亂判斷,只會自招損失也。 如何看?這就涉及國情問題,以及思維大不同也。 按倘一國經濟確真出現困難,正常其政府,是不會坐視不顧——中國亦不例外也。只是中國經濟政策重點一貫在哪?產業也:尤其科研方面也。對中國,產業好,發展健康,經濟就是良性循環:比如就業方面,崗位較實在也。反之股市純粹虛幻性質,有不務正業之意:賺錢者永遠極少數,且對滿足就業,沒效用也。 事實上從去年一系列整治政策看,根本已可見端倪:當局所針對者像補習班、電遊、借貸消費以至追星,皆無益於國家也。相關企業股價皆有大挫:那又如何?這些企業風光,不見得有利中國經濟也。 簡言之,就是中國欲打造多幾個華為:華為本無上市,卻研發專利無數也。像英語系般以金融為基,於中國,首先問題在於,能促進就業乎?其他則毋庸多言也。 說到誤判中國經濟,根本是肇於中國與英語系間之鴻溝:按股市反應之所以如此,是英語系之思維,金融投機角度也。而產業、科技方面,股市與金融搧客,是不可能理解——隔行如隔山也。另一方面股市是經濟表現之反映乎?不盡然:像美國,股市起落早已與經濟結構,不相關也。 從英語系角度,不方便股市投機,就是不對:管得國計如何也。然作如是想合理乎?拚命製造泡沫,營造虛幻假象,論本質,不負責任也。只可惜,英語系不如此看也。 中國過往就是有太多專玩財技之企業,比如樂視、恆大、瑞幸之類:把中國經濟生態弄得一團亂,能有益中國乎?事實是這些企業一一下馬,對中國,不見得是傷害也。 而當進一步看,是英語系純粹出於短視角度,而中國,則須顧及長遠也。 說到誤判中國經濟,根本是肇於中國與英語系間之鴻溝:從英語系角度,不方便股市投機,就是不對,然能有益於中國乎?(Shutterstock圖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