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7月, 2025的文章

日本困局之啟示

按過去日本一直以來為人所詫異者,為物價:彷彿沒有最貴,只有更貴也。可是另一方面,日本則又一向中產遍地——大概是基於終身聘用、年功序列,方便生活穩定也。 箇中道理不難明瞭:倘要大家過上中產生活,前提是需有大量穩定、薪優之工作。可是一旦如此,企業成本必不菲也:除非經濟高速增長,又或營收有保證,否則大負擔也。而另一方面,經濟高速增長屬必然乎?又或,穩定營收從何找哉?過去日本正是靠美國市場來養著——哪怕經濟不景氣幾十年,因有美國,尚能不愁沒著落也。 至於物價高昂則是因為長期賤賣日圓:為便於出口守住美國市場,每當日圓一升值,日本政府必出手壓抑也。揆諸全球可謂奇特:任由幣值日貶橫看豎看,荒謬也。 舉凡事情總是一體兩面:倘欲社會普遍中產,成本定必高昂也;且平抑物價時,又必然會犧牲穩定之高收入——保持小康已不錯也。日本之困境就是過去生活太好、太優質,反過來,在無以為繼時依然死撐:減輕百姓負擔本是該做之事,思想上有包袱也! 日本沒法擺脫依賴美國市場,正是如此道理:生怕原來中產生活,沒著落也。 而當進一步說,到底是否應該繼續追求中產生活模式?要知道非無代價:舉例美國早於越戰之後,已積極向落後之邦多進口,以減輕生活負擔也。那何也?美國高速發展,不再也。而歐洲則更早:於二次大戰後不久,已如是也。歐洲之模式是專生產高端貨、奢侈品,以換取外國之日用品、低價貨——通常落後之邦也。 究其實中產生活模式往往只是表面風光:以高昂成本維持門面也。比如死命買房:一般買房成本不止包括購買花費,尚有維修、管理也;又如買車:買完還要顧及保養,且泊車亦要付費也;另孩子之教育亦可以很恐怖:尤其倘上補習班、興趣班,以至上大學,在在耗財也。 亦因此對先進之邦,減輕成本不止在營商上,就連生活亦是:既然過去高速增長永不復返,得面對現實也。演變到棄讀大學對先進之邦,普遍也:蓋獲得學位者,不一定好找工作也。 竊以為此等現象中國總有一天會遇到:中產生活從先進之邦之經驗看,不實際也。而經濟高速增長亦非必然:尤其當基數一高,再增長時,只可能是慢,不會太大幅度也。

經濟、金融之取捨

圖片
當中國經濟政策偏向穩定物價時,美國似相反:比如大加關稅不分哪國,擺明就是自殺,蓋一旦如此閉關自守,以美國生產能力之缺乏,物資能不短缺乎? 究其實此中一大關鍵在於物價普遍上漲之現象,會與通貨膨脹混淆——按經濟學之定義,後者是指因貨幣供應激增而引起之漲價潮,謂之貶值,屬金融範疇也。而近大半年根據美國聯儲局會議記錄,大多與會成員認為:一旦因關稅狂升引發供應鏈緊張,物價上漲不可免也。由此一大直接影響則是,聯儲局很難減利息——不欲推波助瀾也。 按目前美國之物價指數已去到近3%——看似不嚴重,蓋因拜登年代已有雙位數也。正正糟在目前物價升勢似已成形——好在聯儲局於拜登時期拚命加息,物價指數才有所下調也。可是過去此等努力明顯被川建國抵銷掉——儘管川建國團隊矢口否認也。 而川建國亦對利率遲遲不下調很在意:經常揚言要換聯儲局主席也。而川氏之財長於7月15日已確認啟動程序尋找新主席——其人同時強調川氏沒計劃開除現任主席,甚矛盾也。 究其實以目前美國制度說,總統是無權過問聯儲局之日常——包括主席人選、利率之高低也。恐怕最後只是胡鬧一場:隨隨便便修改制度典章哪輕易哉?誠茲事體大也。 竊以為川建國此中是忽略一大點,那就是倘真按川氏之期望——重振製造業,是要犧牲美元國際地位。這是顯而易見:倘美國真像現在般向各國抽關稅兩、三成甚至五成,等於美國毋須任何貿易也。如此則持美元之意義何在?大哉問也!而美元一旦淪落至此,則與廢紙何異哉?另外國企業到美國上市,意義又何在?屆時隨便到他國上市,亦可也。 這對其他國家其實沒啥所謂:反正屆時另起爐灶、排除美國,即可也。糟在美國股票、房產、債券之類,統統需求大減——資金流入美國者,大減也。 按所謂經濟往往是攸關取捨:欲爭取某一東西,得犧牲另外方面也。就如幣值大貶好處是能促進出口,惟削弱國民購買力——打擊消費也;而促進消費一大前提是提升幣值——自然妨礙出口也。又或產業上:某些產業之蓬勃是會擠壓其他領域生存空間——荷蘭病是也。 另尚有關稅戰外國報復,亦讓美國夠嗆也。 倘真按川氏之期望——重振製造業,是要犧牲美元國際地位:倘美國真像現在般向各國抽關稅兩、三成甚至五成,等於美國毋須任何貿易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石破茂與十字路口

川建國在發動關稅戰中,對待日本可謂毫不客氣——對石破茂而言,這尚非最主要也。 真正讓石破茂頭痛者是早前之國會改選:石破所領導之自民黨未能贏過半議席,不達標也。一般分析認為如此結果對日美貿易談判,大不利也。石破暗示自己不會引咎辭職:可是按過往經驗,如此留任通常做不長也;亦有分析指石破可拉攏更多在野黨入閣,以作化解也。 按自民黨受如此大打擊,普遍認為是因過去一年日本米價大漲:為此日本不斷釋出戰略大米儲備欲平抑米價,卻竟杯水車薪也。亦因此對米價之分析可謂眾說紛紜:有說是外國遊客大增——按理外國人非個個主吃大米,不似是原因也;有說是政府政策失當——指讓農民無所適從;又有說是天氣——過去一年不曾遇大天災也;尚有說是農戶減少——結構性問題也。 然不論如何,米價高昂按理是不該歸咎於石破茂:綜合來看哪怕是因政策失誤,前任之問題耳。石破只算是無力挽狂瀾,而非始作俑者:所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也。 竊以為日本之情況該綜合去看:倘來個梗概,大抵就是日本經濟自二戰以來之一套,到今天儘管未至於無以為繼,流弊叢生耳。 比如川建國狂加關稅之理據是各國佔美國便宜:日本該是表表者也。倘非美國藉開放市場養著日本,日本能有今天乎?而美國之所以作如是辦,則是欲藉日本成為抗衡蘇聯之棋子——美蘇冷戰之戰略也。而日本那種看上去中產遍地之模式,其代價是:生活成本不菲也。 此間一個例證是日本之終身聘用、年功序列制度,早就土崩瓦解:於經濟高速增長之年代,或可如此揮霍,然高速增長者,必然乎?恐特殊年代產物矣。 至於米價問題則或牽涉到自民黨之政治利益:舉例自民黨一直是靠農村選票,才能長期執政也。如是者則必然在政策上保護農民:不好處則是農產品供應受限制也。而偏偏就是越保護農民,務農人數反而減少:大家都清楚日本農業優勢缺缺,蓋日本地方淺狹也。而日本又因此不得不進口大米和其他農產品,以作補充:儘管數目不會多很多也。 究其實石破茂之處境頗像一位末代首相——過去之日本大抵完結也。可是舊之一套模式既要拆卸,新者卻未可知:日本能重生乎?從舉世經驗看來,動盪不休難免也!

供應鏈與通縮

圖片
撇除2021年時之一系列整治政策,中國近年經濟政策重心,顯然在供應鏈方面——大概受疫情之啟發也。倘是整治政策,主要劍指科研——藉洗滌人心達致也。而供應鏈則是另一問題:比如打仗或救災時,如何保證物資補給?依賴外國,說不通也。 具體政策方面比如限制稀土出口:從外交上其實效果存疑,至少供應上,本土優先也。又如國產替代進口——通常高科技方面,特別在美國打壓下,不得不如此也。 從外交方面說中國近年重點多集中在落後之邦:比如非洲、拉丁美洲,原材料來源地也;又或廉價生產基地——致力鞏固彼此關係,莫讓美國有可乘之機也。對比則是先進之邦:像加拿大,資源豐富,惜成本太貴,不值得去拉攏也;而日、韓亦雷同:中國乃疏遠之也。 或生動些描述中國現在之政策:食物保證足夠供應,管他有否芝士、龍蝦、巧克力、象拔蚌之類吃也;又有否平治、「波子」、法拉利之類開,不重要,只要有車可用足矣。 按保證供應鏈之政策一大好處是穩定物價:近年頗有人關注中國目前出現通縮,顯然是多慮也。通縮一定是不好乎?穩定物價時,出現之副作用耳。又或,難道要弄到廣大百姓喘不過氣才叫合理?擺明無稽也:生活壓力太大很多時候,社會動亂之因子也。 美國正為例:按近年美國出現超級通貨膨脹拜登已解決不來,川建國之關稅政策,更是火上澆油也!偏逢川氏矢口否認:甚至說未來發生通貨膨脹之概率,遠低於隕石撞地球也。 試想倘美國抵制中國貨,以美國成本之高昂,按理該多拉攏一眾落後之邦才是:可是川氏加關稅不止加中國:連落後之邦亦加,且還是兩、三成甚至五成也。豈非怪哉?難怪越打越糊塗也:彷彿是在自殺也。 另一方面中國近年一直對寬鬆貨幣政策不積極,亦出於此擔憂:不但徒然抬升物價,生產成本亦是也。尤其在今天中國之生產成本對比二、三十年前,不可同日而語:於發展新質生產力大有所成前,抑制物價者,必要也。亦因此通縮擺明是幫大忙:決非洪水猛獸也。 究其實內捲此回事亦是穩定物價之過程:所謂價格戰者,不全是壞事也。治內捲事實本是不必要:於價格戰過程中總會淘汰一些劣質企業,且過後,促進產業升級也。 撇除2021年時之一系列整治政策,中國近年經濟政策重心,顯然在供應鏈方面——比如打仗或救災時,如何保證物資補給?依賴外國,說不通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中韓、中澳哪合拍哉?

圖片
根據中國駐韓使館7月9日於網上發文,指出南韓有政治勢力舉行反中集會,並謂或有人作出過激行為。另中國駐韓大使在一論壇上批評個別報導刻意詆譭中國,有煽風點火之意也。 另7月14日則有澳洲總理突然訪問中國——作為四方聯盟成員,何必忽然訪中哉?一反常態乎?有急事請求乎?有指是因應川建國大打關稅戰——其中澳洲總理還說,欲在鋼鐵產業多與中國合作也。可是一般尚不看好中澳關係:主要以過去經驗看,沒好結果,何況澳洲者,英語系一分子也。 兩事看似不相干,涉及中國與周邊之關係:韓、澳兩者最大特點是攸關美國。其中南韓者,美蘇冷戰之產物也;而澳洲則為英語系——英語系普遍反中最狠也。 先說南韓,看似中國反應過度:按南韓反中國本就並非什麼奇哉怪事,蓋中、韓彼此為近鄰,易招來矛盾也。另一方面當中國致力於發展新質生產力時,是直接衝擊南韓——方方面面,輾壓韓貨也。一旦構成生存壓力,韓人能不反中國乎?可是從中國角度看,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不得不為之:要產業升級,中國產業,才能有煥然一新之景象也。 現在南韓反中氣氛正是如此背景:並非一如廿年前般韓人投資設廠,享受中國低成本也。那時韓人尚能賣些韓貨到中國:趁中國民智未開時,撈一把也。現今當然不能:隨著見識增多,中國消費者普遍嫌棄韓貨,覺得其品牌形象不上不下也。 因之尹錫悅在任時親美遠中是有其必然性:哪怕不反中,加強與中國之往來實不必要,何必徒費工夫哉?而到現在有李在明:在民意面前,能有什麼選擇哉?何況尚有美國也! 至於澳洲方面則是一來,英語系色彩甚濃——不可能不厭惡中國也;二來軍事方面——澳洲亦有野心染指東南亞也;三來產業方面,澳洲始終流於成本高昂——以原材料身分出口或沒什麼,加工則不能矣。 按倘中國欲探尋原材料和礦產,選擇多得很:像非洲、拉丁美洲之類,成本相宜得多也。光顧英語系整體上是交智商稅:各地原材料倘是同一類,不會相差太多也。 總言之不論中韓、中澳皆是奇怪之組合:一個美國所扶養——中美對立時能有指望乎?另一則英語系——中國不宜多往來也。哪怕有川建國在亦如是:合則來不合則去,平常不過也。 按不論中韓、中澳皆是奇怪之組合:一個美國所扶養——中美對立時能有指望乎?另一則英語系——中國不宜多往來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美國嫌盟友包袱也

圖片
當川建國打貿易戰時一旦扯上中國,以刻下情況看,顯得尷尬非常:一方面反中者,共和黨之所欲也——美國朝野素以共和黨反中最狠也;另一方面川氏又不把其他國家放在眼內——有嫌棄她們之意也。如此一來倘川氏欲把貿易戰視作反中工具,乃矛盾重重也。 比如,焉能在抵制中國貨同時,一併抵制他國貨?要知道以美國之情況,一來美國缺乏發展製造業之土壤——要大幅改造,成本不菲也;二來找到其他貨源,乃抵制中國貨必要前提——通常來自落後之邦,比如越、印也。一旦連越、印亦不放過,狂加越、印貨關稅,豈非自絕後路哉?偏偏現在川氏政策,正是有此等傾向——大概除英國才算例外也。 如此一來對川建國,在對中國政策上亦是混作一團:比如川建國想要格陵蘭,即瞎說是因中國欲覬覦該島——明眼人都清楚對中國說,以格陵蘭地理位置,能方便介入乎?且應當指出就連加拿大者亦是反中最狠:原則上要排除美、加對格陵蘭之影響,挾太山以超北海也。 有指川建國之團隊欲藉貿易戰脅迫他國反中:除非減免各國關稅,否則免談也。敢問跟從美國有何好處?川建國就是連好處亦不願付:像加拿大之情況是,竟誓死反美也。 竊以為此中或有一因由,那就是美國對維繫與盟友之關係,益加力不從心:得提供很多好處也。比如在經貿上,大力開放市場:日、韓正是因此,才有些經濟成就也。可是代價亦很明顯:美國對日、韓長年貿易逆差也。那能解決乎?惜一旦如此,又如何關顧日、韓哉? 從地理棋局看日、韓是反中上佳棋子:解決對日、韓之貿易逆差,犧牲此方面戰略也。 類似情況亦發生在歐洲:所謂美歐關係不過冷戰年代產物:為抗衡蘇聯,美國才多加關照歐洲也。現今還需要乎?從川建國之態度已可見:其人常要求歐洲在軍事上自掏腰包,蓋美國不欲,亦不能再負擔也。而共和黨人甚至有拉攏俄國之想法:為反中,不惜忘記過去也。 尚有一眾落後之邦,美國援助說削就削:在川氏看來,統統沒利用價值也。至於戰略上會有何後果,更非川氏所關注也。 總言之是成本上之困難:越多盟友,所付出之成本越大,且隨時無邊無際也。美國過去出賣盟友之例子多如牛毛,正是如此問題:本質上,是不值得再關照下去也。 美國過去出賣盟友之例子多如牛毛,是成本上之困難:越多盟友,所付出之成本越大,且隨時無邊無際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電遊限制與民情

圖片
暑假又來,以騰訊為首之電玩企業公布限制小孩玩遊戲之時間:根據新規,7/1-8/31兩個月內,小孩僅能於周五、六、日晚上8-9時登入遊戲。而騰訊還推出全新家長管控工具,允許家長自行定義遊戲時長、次數,並升級辨識系統,以免小孩冒用家長之帳號也。 按中國限制小孩電玩之時間,揆諸全球可謂奇特:有一較接近之可能,是於2007年法國總統大選曾有候選人提出類似政見,只因其人最終敗選無人理會——且迄至當時,根本沒一國家有如此政策出台也。政策有問題乎?根本之關鍵是小孩身心成長,對各國選民,非最著緊之議題也。而且此政策多少具家長式之意味:又或說,彷如學校般作風也。 中國之情況是擔憂小孩身心成長不良,危及未來國家之競爭力:比如從事科研者需刻苦非常,沉迷享樂,誠大忌也。打造新質生產力究其實是艱巨任務:要大有所成,決非三朝兩日也。而過程中所講求者,恆心、毅力也:於貪圖享樂之過程中,容易被消磨殆盡也。 連同之前一碗麵六塊錢之爭議,中國限制小孩沉迷電遊,亦是民情之體現也。 比如倘在其他國家,或會覺得如此限制小孩享樂誠不必要;中國則傳統上有業精於勤荒於嬉之想法——與農家思想如出一轍也。又或,其他國家會覺得一碗六元麵哪涉及貪污?中國則相信防微杜漸也。中國之想法是道德層面:可是道德此回事是沒固定標準,可無邊無際也。於法律上在寧枉毋縱或寧縱毋枉之間到底選哪一,中國通常選前者——雷厲風行也。 按雷厲風行之好處,是蘊含嚴格認真之態度:看上去一絲不苟也。可是往往容易流於苛刻,缺乏彈性,失諸極端——請客吃六元一碗麵被視作貪污,即為例也。又另一方面看,嚴格認真一絲不苟之態度是有利於科研——如當需想法確保質量時,不得不如此也。美國之情況為反例:當人人像川建國般玩世不恭,自難怪美國不論在製造業以至科研,皆江河日下也。 從教育角度看對待小孩如此嚴厲,於提升國民質量上,不可或缺之一環也:就拿川建國作例,誰會認為其人之言行舉止值得仿效哉?反而盡皆反面教材,不得不警惕也。 中美國勢之逆轉其意正在此:當美國正在荒於嬉、自甘墮落之際,中國倘能端正國民心態,抱持戰狼精神,趕超美國好機會也。 倘在其他國家,或會覺得如此限制小孩享樂誠不必要;中國則傳統上有業精於勤荒於嬉之想法——與農家思想如出一轍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貿易戰下真走勢

圖片
川建國目前正與各國進行貿易談判,然似有點急迫感:首先是日本,川建國忽然公開力斥日本不買美國米,彷彿被寵壞,並威脅再上調對日關稅。針對川建國之指控,石破茂內閣閣長和其委派之談判代表皆重申,日本決不犧牲己國農民之利益也。 又加拿大,則突向一眾美國科技企業課徵數位服務稅:川氏光火,乃宣布立刻暫停美、加之貿易談判,以作報復。就在暫停談判48小時後,加拿大竟速速宣告取消相關稅項也。 另川氏之財長指控各國在談判中真誠不夠:並警告倘大家強硬下去,乃再加關稅下去也。 川建國看似著急只是思維一團亂:應對其他國家時,看不到有何目標也。就如著日本買美國米為哪樁?美國產稻米乎?根本優勢缺缺——美國人吃米者少也。至於日本貨比如汽車在美國橫掃千軍,因美國車不濟而已——老生常談耳。本來日本可於落後之邦設廠以應對關稅:偏偏川氏之政策扼殺此可能,日本能不悲憤乎?彷彿被迫上絕路也。 至於加拿大之情形,一則是加國沒實力對槓——按加拿大經濟主要是靠地利服務美國,沒其他也。二則是川建國恃強凌弱——覺得加拿大好欺負,乃咄咄逼人也。 竊以為現在川建國與美國面對之情形是,先進國家對自己,普遍幫不上忙——像加拿大,生產成本必高得多,對美國說,不划算也。而歐盟亦為例:歐洲國家所生產者多為奢侈品,裝門面性質居多,實用不足也。美國之國情是需要廉價貨,減輕自己之負擔:可是川建國卻竟是欲製造業回流美國,如此一來,豈非矛盾?反映在政策上,朝令夕改也。 按過去美國外交重點大抵是冷戰之產物——為抗衡蘇聯也,同時有其時代局限——舊時先進之邦佔世界經濟一大部分,且成本問題未現也。拜登之失敗大抵基於此:年屆八旬之老而不,思維跟不上時代也。可是其人任內亦有拉攏越、印等落後之邦——抗中之上佳棋子也。 換言之川建國常對加拿大、歐盟惡言相向,非川氏本人之問題:換作其他人主政,同樣也。加拿大有官員聲言斷美國電以報復川氏,然憑什麼?美國自己能發電也。另美國本就不需太多奢侈品:於美國市場,過剩得吃不消也! 至於哪些國家才能幫助美國?當然是落後之邦:可是以川氏之態度,尷尬也。 現在美國面對之情形,是先進國家對自己普遍幫不上忙——像加拿大,生產成本必高得多,對美國說,不划算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稀土戰之大哉問

圖片
按自川建國回鍋再打關稅戰以來,中國反制手段其中之一,為限制稀土出口:所謂「稀土」究其實並不稀有,四處皆有蘊藏——說僅中國才有相關礦產,不正確也。概言之是些性質特別之金屬元素:比如什麼鍺、鎵之類,因用途較特殊,才予人感覺罕見也。 從製造業角度說稀土主要是應用於生產電子部件:比如半導體之類;又或者,飛機機身亦需取材自稀土也。另一些現今常用者諸如鋅、鋁,於舊時因少見,算稀土之一種也。 然則就因重要,即可成為中國之籌碼乎?應當指出中國刻下之舉措論本質,是斷人供應:斷人供應就能讓對方屈服乎?恐怕沒如此簡單:舉例伊朗,長年與美國交惡,能靠限制石油供應迫美國妥協乎?倘能,就不用老是挨打:蓋美國買石油,本就選擇甚多也。又如富士康,哪能向蘋果漫天要價哉?蘋果是大客戶,找代工時,一樣選擇多多也。 又當年日本被美國迫簽《廣場協定》時,作為出口國之日本大可藉斷供來抗議,然有乎?日本清楚走不通也!再看現在美國限制賣半導體到中國,同樣成效有限。那何也?中國要獲得半導體,總會有辦法也:不論自己生產抑或進口,皆如是,有需求才關鍵也。 通常在產業鏈裡處上游者,必是受氣之一群:就個人之經歷,確如是也。另一方面亦需指出稀土本不稀有,要尋覓並不難——不但深山,甚至海灘亦有也。 說到底市場才是關鍵:要有買家,才談得上做生意也。壟斷市場從來都不易為:尤其倘對方是大客,定必尷尬,蓋大客選擇之能力,夠大也。而在國際市場則更如是:競爭之形式多樣也。一方有張良計時,對方會沒過牆梯乎?隨時超乎想像也! 理論上美國與英語系要解決稀土問題,是易如反掌:很可能己國亦有蘊藏也。且哪怕沒有,大不了找些落後之邦幫忙供應:或越、印亦有也。對中國,打稀土牌長遠去看,是不具可持續性:頂多收一時之效,蓋對方尋找替代供應時所需者,時間也。 換言之此中關鍵在於美國和英語系,與落後之邦之關係:過去尤其美國,對此方面一直不重視,才是真正致命傷也。於拜登在任時拜登先納印度入四方聯盟,又與越南定調戰略伙伴關係,其理正在此也:川建國意識到乎?從關稅戰中川氏之作為,當知大失策也! 對中國,打稀土牌長遠去看,是不具可持續性:頂多收一時之效,蓋對方尋找替代供應時所需者,時間也。(Shutterstock圖片)

一碗麵引發之爭議

圖片
最近國內有一熱門話題:原來話說安徽某國營銀行之李姓員工,因被客戶午膳時請吃一碗麵,遭銀行方面處分。那碗麵有何特別?不過僅六塊錢:重點在於,被指屬宴請也。 可是僅六元一碗麵而已,牽涉金額微不足道:連《人民日報》亦為此發表文章,對該銀行批評一番,並指要警惕任何矯枉過正之取態——表面作風積極,實是懶政思維也。之後又由中央把違規之定義清楚界定:如何請客才違規,哪些才算是宴請,諸如此類也。 綜觀事情背景該關乎治貪污:究其實並非新政,且在懲處以外,還防範貪污也。只是後者,過去中國未有概念:彷如白紙一張也。倘因此而碰壁有何奇哉?經驗總需累積也。 竊以為這事涉及兩方面:一是法律執行,二是文化觀念也。 倘是法律層面雷厲風行並非全錯:要糾正一些亂象,不得不下重手也。說請吃一碗麵算宴請無疑流於刻薄——從情理方面講也,然法律上,不排除是鑽空子之溫床,能不警惕乎? 按貪污或公務員行為不端,任何國家包括中國皆不容許——必懲治不貸也。可是此中關鍵是全世界,似僅中國人對貪污問題著緊非常:其他國家沒貪污乎?比如美、英、日、歐洲,或一眾落後之邦,恐比中國更厲害,就是不見得很在意:懲誡是會,決不會反應過敏也。 按其實是中國人傳統上有潔癖——所指者,人之品格方面也。很多國家制定法律一般比較寬鬆——顧及執法難度也,且多少會承認,哪怕有法律亦難免力有不逮——某些情況下是越禁越猖獗,或受制文化風俗,諸如此類也。中國則是聖人觀念——要修身齊家,達至聖人之境界也;進而不容許有半點私心:只是正常說,舉凡人者,多少有自利之傾向也。 壞一點說是封建之遺毒:如此要求往往是出於情緒化,導致有不切實際想法也。反映在法律上,越訂越嚴厲,進而上綱上線去到假大空之地步:治貪污是為例也。 根據前香港大學教授張五常之說法:所謂貪污是指公務員收受利益也。而行賄者則是為疏通官員:因有管制在,請求高抬貴手也。一般而言有管制就有貪污:偏偏好些管制確有必要,比如安全、品質方面,貪污乃不可免也。而在如此前提下倘企圖杜絕貪污,霸王硬上弓也。 總言之就是治貪政策是要有,標準、定義為前提:決不能,亦不可能太空泛也。 倘是法律層面雷厲風行並非全錯:說請吃一碗麵算宴請無疑流於刻薄——從情理方面講也,然法律上,不排除是鑽空子之溫床,能不警惕乎?(Shutterstock圖片)